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知识重组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阶段。隋唐时期(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宋元时期(907~1368年)是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阶段。 1.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 北朝 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大大加强了民族融合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 考试选官取代了按门第选官,扩大了统治基础  宋朝 中央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 在军事、行政、财政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元朝 中央 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规律启示分化事权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手段,宋代体现最为明显,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庞大的官僚队伍,财政负担沉重,所以对于分化事权的作用应该辩证地分析。 2.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时期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 农业 实行均田制   手工业 出现灌钢法,北方烧制白瓷   商业 发展起伏较大  隋唐 农业 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手工业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出现“南青北白”局面   商业 (1)出现了一些大城市,都城长安尤其繁荣;(2)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3)出现柜坊和飞钱  宋、元 农业 占城稻的引种   手工业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商业 宋朝的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交子   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规律启示宋代我国出现“商业革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空间方面打破市与坊界限,在时间方面出现晓市和夜市,这一时期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 思想 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书法 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绘画 士大夫画兴盛,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隋唐 思想 佛、道、儒“三教合一”   科技 雕版印刷术发明   文学 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   书法与绘画艺术 (1)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2)绘画艺术也大放异彩  宋朝 思想 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   科技 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文学 宋朝的文学成就是宋词,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   绘画 出现风俗画  元朝 文学与戏曲 元曲繁盛,元朝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绘画 文人画出现,文人画强调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误区警示 1.元代皇权并未进一步加强。 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膨胀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发展趋势,但是,元代丞相和地方权力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元代政局混乱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一个因素。 2.“柜坊”与邸店是不同的场所。 “柜坊”的职能与邸店不同,它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而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 3.唐朝秘色瓷属于青瓷一种。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秘色瓷属于越窑的一种瓷器,越窑位于我国南方,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 4.“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之相对应的一个派别是程朱理学。 5.宋代有三省机构。 宋代在很长时间里也有三省,长官也是丞相,但是,其权力已经被中书门下取代,三省长官或空缺,或是虚职,基本不参与政事。 6.明代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麻布。 丝织品一直不是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之前,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明代中后期,棉布代替了麻布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衣料。  考情调研 时间 考点 试题在线  2010 均田制与土地兼并 模拟预测5  2010 唐代的谏官制度 模拟预测3  2011 科举制 例题1  2011 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 例题3  考向例析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隋唐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备考指南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对我们今天公务员考试制度和反腐倡廉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而高考常常会命题考查不同选官制度、不同监察制度的利弊,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演进变化的历程、内容及特点的掌握,分析其演变的实质。 深化提升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  2.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和功能。据材料信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可知,当时隋朝都城整齐划一;根据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当时“市”“坊”严格分开,坏人无处躲藏;“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综合以上信息,隋都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官府的控制。 答案:C 备考指南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考考查得非常多,这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有关,考查范围多集中在商品经济与城市商业繁荣、商业政策等方面。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商业和城市发展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深化提升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 (1)发展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之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⑤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夜市和晓市,乡村中的草市等的形成和发展。 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③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⑤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等商人群体的出现。 ⑥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色 (1)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突破限制、一直向前的趋势。由“城中市和严格限制交易时间”到“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和出现夜市”,再到“县城以下设市和出现草市”,最后出现“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随着商业贸易的扩大,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风貌。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港口城市和工商业市镇崛起。 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过程。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儒者”、“道士”、“僧人”,“唐宋”。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由此判断A项正确;B项错误,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不是唐宋时期;C项不符合材料题意;D项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能证明其风格以写实为主。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深化提升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4.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2011·江苏单科,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活版”可以判断是指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故A项错误;在活字印刷之前,信息传递可用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最早使用的是胶泥活字,故C项不符合题意。而活字印刷术是在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之后发明的,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备考指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高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四大发明,高考命题频率较高。从高考考查方式上看,注重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四大发明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对其他科技成就体现的时代特征的考查。 深化提升1.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及未能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②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予以重视及相关支持。 ③技术交流: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频繁。 ④主观因素: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 (2)未能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的强化,使古代中国缺乏对科技的足够重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腐朽——根本原因。 2.四大发明对我国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项目 对我国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横向综合 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因素 文化发展  政治 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小说、元曲等文学形式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1.(2012·广东湛江一模,13)《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2.(2012·广东汕头一模,12)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3.(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4.(2012·山东文综,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6.(2012·广东汕尾毕业班一模,13)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7.(2012·广东深圳二模,13)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等,各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8.(2012·广东潮州二模,13)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 A.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已成为社会主导产业 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9.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10.(2012·广东珠海一模,1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1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12.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籍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浙《五杂俎》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利之,骤富焉。 ——(宋)庄丰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于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在城市商业布局和文学方面引起的新变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王沈年轻时就具有才华,但出身寒门,被豪强所抑制,升官无望。这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造成的,故选B项。A项题目没有反映。C项与题意无关。科举看才能,D项表述错误。 2.C 解析:“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说明了隋代中央对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D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谏官的职能变化,意在考查对古代皇权加强的理解。从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项君权“不受制约”说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项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对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故本题选D项。 4.C 解析:通过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可以排除A项;分割职权造成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的是宋代,唐代的节度使权力集中,排除B项。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不符合元朝史实,排除D项。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5.C 解析:“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说明了均田制实行后,土地集中的现象仍然存在。故本题选C项。 6.A 解析: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而官营水平最高。但官营手工业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相对比较保守,技术不外传,技术容易失传,所以选A项。 7.A 解析:材料信息中的“水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故首先排除B(水排是冶铁工具)、D(灌溉工程)两项。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从材料中“以手转、足踏”可知是翻车而非筒车。 8.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和题干提示,宋代商人子弟可以参加科举入仕,而清朝商人可以捐官,这反映出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9.B 解析: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而并没有出现活字印刷术,同时诗歌也没有成为世俗文学;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故选B项。 10.C 解析:朱熹在儒家思想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具有哲理性和思辨性。A项中儒家学说不是自然科学,主要谈论社会伦理,只有适应或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不存在科学不科学的问题。D项中孔子开创儒家学说,朱子光大理学,不能简单认为朱子比孔子的贡献大。B项不符合史实。 11.参考答案:(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任答1点即可)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第(1)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加以考虑。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第(3)问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如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第(4)问趋势即指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 12.参考答案:(1)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商业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在文学上出现了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