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浙江版 第13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知识重组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两极格局形成 ①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②1955年,苏联等国组成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影响 美苏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但双方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的联合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利于世界多极化   日本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 1961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的崛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②当前的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规律启示 (1)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外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苏联社会 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重点进行农业方面的改革,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但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是重工业,改革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将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又推行政治多元化,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各国纷纷建立“福利国家”;③发展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形成 由于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势力空前膨胀,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形成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影响 适应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区域集团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经济全球化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它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竞争的利益失衡  规律启示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3.二战后的科技、文学艺术 现代信息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   互联网 1969年,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冷战,发展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诞生,使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文学艺术 文学 各种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音乐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影视 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  误区警示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考情调研 注:近三年浙江没有命题。 考向例析 1.两极格局的演变与多极化趋势 【例题1】(2011·浙江调研,23)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的是(  ) ①欧洲联盟成立 ②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 ③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 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极化趋势。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于1992年,故①②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错误。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是在1988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是在1987年,都发生在两极格局下,③④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C 【例题2】(2012·浙江调研,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衰落,第(1)问可回归教材归纳相关史实,包括英法自身的衰落,社会主义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新兴国家的崛起冲击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心向欧洲的两侧转移,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第(3)问考查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备考指南 复习备考时,注意梳理二战后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理解美苏关系从合作到对抗的原因及这种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原因、表现。注意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和表现,但世界并不太平,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深化提升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从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在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争霸,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两极格局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 (5)多极化趋势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例题3】(2012·江苏单科,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①与题干没有关联,据此排除A、B两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③与题干及史实均不符合,排除D项,答案选C项。 答案:C 备考指南 高考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考查,侧重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复习备考时,注意梳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知道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职能及其作用。 深化提升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四个阶段 (1)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世界经济格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世界上存在包括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在内的多种力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美、日、西欧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地区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化组织。 (4)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迅速加强,同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也在迅速加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在替代工业经济。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例题4】(2012·全国课标卷,35)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从两组数据看,亚洲的发达国家日本和发展中国家比重明显上升,其他地区和国家变化不大,甚至萎缩,很明显,世界经济中心在向亚洲转移。 答案:C 备考指南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复习备考时,注意三大区域集团经济组织的比较,注意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注意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对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客观全面而又辩证的认识。 深化提升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联系:①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②区域经济集团化实际上是步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反而得到加强。③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 (2)区别:①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不平衡,从而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②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横向综合 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霸主地位的表现 (1)政治上:西欧、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公开反苏反共,组织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 (2)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起来。 (3)科技上:二战后期,美国首先研制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4)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 A.美苏争霸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2012·浙江绍兴期末,24)“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它”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有(  ) A.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B.稳定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C.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4.(2012·江苏南京二模,19)据中新网2012年2月18日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日本有必要向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支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  ) 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 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5.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6.(2012·浙江绍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21)下表为1966~1968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年份 财政总收入(亿美元) 财政总支出(亿美元)  1966 1 379 1 357  1967 1 469 1 562  1968 1 712 1 735  上表直接反映了美国(  ) A.实行全球战略收缩的原因 B.支持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C.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D.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7.2011年11月30日,英国逾200万公务员举行“世纪大罢工”,以抗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保障门槛的计划,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再思考。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福利范围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 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8.(2012·浙江嘉兴一模,22)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下列各项中与这种感觉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C.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经济全球化加速 9.(2012·浙江杭州一模,25)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10.(2012·浙江台州期末,23)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  ) A.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11.(2012·浙江杭州一模,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1750年及1850年)欧洲及美洲的人口增长状况  欧洲人口增长状况  美洲人口增长状况 材料二 人口约则:1950~2050年(单位:百万) 1950年 1980年 2000年 2025年 2050年  不发达国家 1 670 3 284 4 922 7 061 8 548  发达国家 834 1 140 1 284 1 393 1 4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0年欧洲及美洲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哪些特点?试分析这种人口增长的特点给全球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同盟国成员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此题应该选择D项。 2.D 解析:“三尼之说”隐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美苏争霸,两极格局;二是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由此反映了当时国际形势是多极化趋势出现。本题选D项。 3.A 解析:由题干可知,此政策既是美国遏制苏联的手段,又能够刺激本国工业的发展,联系所学可知,能够达到双重作用的是欧洲复兴计划,故本题选A项。 4.A 解析:从材料中“日本有必要向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支援”可知B、D两项正确;从“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可知C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符合题意。 5.A 6.D 解析:从时间“1966~1968年”可排除A、B、C三项。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而不是收缩;B项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排除;C项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本题选D项,由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可知,美国加大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7.A 解析:“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故A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福利范围并非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排除B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 8.C 解析:“口袋里的欧洲”指欧元,欧元问世于1999年,A项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B项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于1944年,均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故本题选C项,欧元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使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民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9.A 10.D 解析:由题干可知,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不能够仅作为参与者,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强加给它们的模式,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进去,去尝试改变发达国家的规则,为本国寻求生存的空间。故本题选D项。 11.参考答案:(1)欧洲: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社会相对稳定;进行了工业革命,农业和工业的进步促进了人口猛增。 美国及加拿大: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主要运往美洲;欧亚大批移民流入美国及加拿大。(如答美国及加拿大的政局相对稳定等内部原因亦可) (2)特点:从1950年到2050年全球总人口持续地加速度增长;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远超发达国家。影响: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了全球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会使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