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指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指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指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争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A项正确,D项错误;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的苏州、沙市和重庆均不在沿海地区,C项错误。
2.(2012·广州模拟)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解析:选B。由“效英之存虚君”“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可知,该人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
3.(2012·海南高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教案频发”和教堂作恶的传言盛行,这些信息的出现是民族矛盾加剧导致的,故B项正确;教案频发、教堂作恶的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不是清政府允许传教,而是列强侵华加剧,故A项错误;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与教案频发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已在1864年失败,与“1870年”不符,故D项错误。
4.(2012·郑州模拟)毛泽东说:1911年,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现在来看,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文中“思想还有些糊涂”是指混淆了( )
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主张
B.旧官僚和立宪派的主张
C.旧官僚和革命派的主张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主张
解析:选A。孙中山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革命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是立宪派,故A项正确。
5.(2012·重庆文综)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下图中的( )
解析:选C。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A为上海,B为南京,C为武汉,D为南昌,故C正确。
6.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的现象,连国民政府也承认“印刷机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钞票”。对此情景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B.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失败
C.这是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此现象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直接结果
解析:选C。材料反映纸币不值钱,这与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期间滥发纸币,搜刮民脂民膏,造成通货膨胀有关。
7.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在《斯图亚特时代的英国(1603~1714)》中写道:“(《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B.削弱了议会的立法权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题干信息“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可知,英王当时还拥有较大的行政权,故C项符合题意;当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并未体现出对议会立法权的削弱,故B项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当时国王还拥有相当大的统治权。
8.2011年8月15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抵京履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以及其他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产生方式是( )
A.人民选举 B.总统任命
C.国会选举 D.各州候选人竞选
解析:选B。此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在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总统有绝对的权力,对各机关首长以及联邦高级官员有任免权。
9.1896年,俾斯麦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对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段话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
①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统治者实现统一的愿望强烈 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可知①②正确;由“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可知④正确;1871年,德国已实现了国家统一,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③。故③可以排除。
10.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说:“普选权在此以前—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批准议会制的阶级统治;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 )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
B.巴黎公社的普选制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D.巴黎公社的限薪制
解析:选B。根据“《法兰西内战》初稿”“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可知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批准议会制的阶级统治”;C项与法兰西内战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11.(2012·开封模拟)“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光荣革命
解析:选B。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这里的“雅典”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想,“耶路撒冷”代表着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材料的含义是人文主义战胜了宗教神学观。
12.有人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所谓“新的经济秩序”在当时指的是( )
A.重商主义 B.自由放任
C.国家垄断 D.殖民扩张
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时间限制是“工业革命”,关键词是“新的经济秩序”,重商主义和殖民扩张在此前已普遍存在,排除A、D两项。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国家垄断盛行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及二战后,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泉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0年12月26日,一颗彗星划过了巴黎的夜空。对现代天文学一无所知的巴黎人惶恐不安,以为大祸即将来临,认为这是“千祸之兆”。巴黎人不知道彗星产生的原因,但是他们的预感并没有错,盛极一时的路易十四时代由此开始走向衰败,而另外一个新的时代已经站到历史的门口。这就是启蒙时代。
——《大国崛起·法国》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称道说:
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
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路易十四时代”和“启蒙时代”的主要政治特征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启蒙时代到来的历史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启蒙运动的领袖们为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而设计的三种主要方案。(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8分)
解析:第(1)问应注意结合材料一围绕“启蒙时代”作答;第(2)问首先要概括材料二中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再结合这些主张归纳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设计的主要方案;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三概括美国合众国践行的启蒙思想并简述理由。
答案:(1)特征:专制和从专制走向民主。
条件: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科学上,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2)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宗教自由,社会契约。
方案:伏尔泰的“开明专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社会契约”。
(3)启蒙思想: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人民主权论等。
理由:美国建立,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787年宪法,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通过“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和保护资产阶级民主;通过妥协,调和了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旧大陆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
[备选题]
14.(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在《朝野类要》中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材料二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三 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
材料四 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4分)
(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6分)
(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4分)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从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去分析;第(2)问要注意“1903年”即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第(3)问要结合材料三的广告去理解报纸的功能;第(4)问应围绕信息时代作答。
答案:(1)功能:记录皇帝言行、朝廷(中央政府)事务;对地方发布信息、推行中央政策。原因: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
(2)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
(3)功能:商业功能。社会现实: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盛行,掀起爱用国货、抵制外货运动。
(4)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