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
1.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为革命领袖黄兴撰写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盛赞其开创民主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黄兴的历史功绩是( )
A.阐发革命纲领 B.领导重大起义 C.组织临时政府 D.颁布临时约法
2.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天安门浮雕,它们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4.下文摘自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受当其冲……”电文中的“匪”是指
A.太平军 B.北伐军 C.工农红军 D.新四军
5.某同学利用1950年、1954年中国阶级成分及土地占有一览表开展研究性学习。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 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
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 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
6. 20世纪上半期上海某店贴过这样一副对联:“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这幅对联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最主要作用是
A.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转折
7.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没收一切商店里的物资,但不久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表明( )
A.原来在城市政策具有空想性 B.领导人开始转向腐化堕落
C.农民的阶级局限性 D.开始逐步推行《资政新篇》的主张
9.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湖南人蔡锷是中华民国于1916年底颁行《国葬法》以来的国葬第一人,其“特殊功勋”是( )
A.“推翻洪宪帝制,再造共和” B.“倡导共和,肇我中夏”
C.“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D.“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0.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华民国
A.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11.张鹏在《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下面依据这一观点对辛亥革命后社会特征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法国
B.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在工业化方面:倡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均富化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12.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从1919年开始已酝酿了30年),这反而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了。”这说明( )
A.美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传入中国
C.中美政治理念趋向相互认同 D.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国际视野
1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4.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集有中央及地方军政要员参加的国防会议,讨论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的基本战略方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确定了持久抗战战略 B.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C.国民党军队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5. 一位同学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如下表述:“思想界大飓风”,“欢呼三贼罢官”,“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旗为五色,民众笑开颜”。以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B.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对峙、国共合作
D.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战略转折
二、非选择题
16.(10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它化解危机的举措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2分)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概括其表现。(2分)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1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我们缅怀先烈,追溯历史,更能激发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按照题目要求逐一作答。
(1)“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拉开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序幕的是人民解放军攻克 。
(2)“三十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的时期。试概说这“三十年”期间,中国共产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取得成功的事例两个。
(3)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中国人民开始学习西方,探索现代化之路。请仿照下例,另举两例。例: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自强求富
(4)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浴血奋斗,写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和惨痛的教训。这一切对于我们走现代化道路有什么启迪?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考察辛亥革命。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人。根据题干“无公则无民国”“开创民主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分析,结合相关史实,B项正确。其余属于孙中山的贡献。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三大战役时间、地点的掌握。从这次战役的部署来看,战争主要在长江以北淮河流域,来歼灭敌人,防止南窜,巩固胜利局面,据此判断应是淮海战役。
3.C??????
解析:根据图示一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抗日战争,图示二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人民解放战争,所以此题考查的是中国革命的性质——属于民主革命,所以应该选择C。
4.C??????
解析:由材料中的“赣闽”“七载”“兵力达百余万”可作判断。1928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百万军队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正确答案为C项。
5.A??????
解析:解答时注意题干提示信息及数据信息。1953年开始实行合作化运动,但最终在农村消灭私有制度是在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错误;C项与时间相符,但中国真正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标志的,可排除;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可排除。建国之后我国开始了土地改革,1952年基本完成,从农民个人的土地占有量可知正确答案为A项。
6.D??????7.D??????
解析: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则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与鸦片战争有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有关。
8.A??????
解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颁行《天朝田亩制度》,实行绝对平均,物物归人主,但具有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材料内容即体现了这一点。
9.A??????
解析:辛亥革命后,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并积极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从人物与时间上都符合题意;B项是指孙中山;C项是宋教仁;D项是李公朴。
10.C??????
解析:临时参议院执行的是立法权,几乎与临时政府同时成立,表明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1.C??????12.D??????
解析:A、C明显不合史实,可排除。材料信息时对1949年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认识,故B与题意不符。从材料看,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开拓了国际视野,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加接近”。故D符合题意。
13.A??????14.C??????
解析:国民党军队并未开辟敌后战场,敌后战场是中共开辟的。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5.B??????
解析: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评价康有为的思想是思想界大飓风;五四运动中,三个卖国贼被罢黜职务,人们欢呼;“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和革命目标;辛亥革命后,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国旗为五色旗。,意为五族共和。
二、非选择题
16.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2分)⑵经过梭伦等改革,雅典建立了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法治基础上的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分)⑶国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任答两点2分)因素:西学东渐的深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⑷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进。(1分)
17.(1)济南(2)①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提出“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国民革命运动出现高潮;②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③抗战爆发后,中共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民族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3)戊戌变法,改革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三权分立(或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新文化运动,学习民主、科学(或启蒙思想),批判旧思想、旧道德。(4)①近代史上,劫难中抗争与探索的一次一次失败,说明挽救民族危机中的中国靠改革是行不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的;②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到达国富民强的目标;③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国家,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