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5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 五四运动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丰台区模拟)《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答案 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的规定及免交内地税的规定,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2.(2012·嘉定区调研)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曾经利用义和团进行抵抗外国侵略,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可知D项符合题意。] 3.(2012·武汉一模)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的是清政府,反割台斗争与新文化运动都不符合“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A、C、D三项都不正确;义和团运动的旗号是“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曾帮助清政府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故B项符合题意。] 4. (2012·郑州质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亦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小说《祝福》主要揭示了 (  )。 A.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 B.农村在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保守缓慢 C.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彻底 D.国民政府对农村的无耻掠夺 答案 A [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材料中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亦如此”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A项符合题意。] 5.(2012·韶关调研)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  )。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答案 D [观察漫画,结合题干说明时间信息“1912年2月11日”和“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等,迁移辛亥革命清帝退位的有关史实,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急切盼望结束君主专制的心情,D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可以排除A、B两项;C项从图文中体现不出来。] 6.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无效”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技落后的制约 B.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 C.官僚资本的垄断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因素。而官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以后。A、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7.(2012·安徽名校模拟)某历史研究著作中有以下插图,这张插图反映出(  )。  A.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扩大 B.政府完全放弃抑商政策 C.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D.洋务运动进入全盛时期 答案 A [观察图片可知,反映的是宣统年(1908~1912年)清朝为举办大清国南洋劝业会发行的公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盛行,从图中信息看正是反映了当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 B项的“完全”说法太绝对; C项出现于1912年至1919年,与“公债”的时间不符; D项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也与时间不符,答案选A项。] 8.(2012·莱芜模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应 (  )。 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 答案 A [从材料中的“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及当时用机器生产,可知康有为提出应剪辫易服,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来;D项材料中早已实行。] 9.(2012·泰安模拟)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地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  )。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不必依靠女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匹夫”换成“匹妇”,说明男女平等的观念以及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②③正确;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与时代不符,救国不必依靠女性明显错误,排除①④。C项符合题意。] 10.(2012·南阳质检)“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A [从题干看,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归纳为民有、民治、民享,突出为人民谋幸福,说明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 11.(2012·泉州四校联考)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  )。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答案 C [材料一方面指出孔子是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同时也指出孔子的思想是适应那个时代的思想,但不适用新时代的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 12.(2012·宁波八校联考)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碍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 B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人认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反映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2012·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刊物名称  1898 梁启超 《时务报》  1898 严复 《国闻报》  1903 章炳麟 《苏报》  1905 孙中山 《民报》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任选择A或B说明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分析其说明了什么状况。(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 ,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第(1)问的“不同点”主要从使用机器生产角度回答,“特点”需从图片中归纳出来,“原因”直接回忆教材即可。第(2)问要注意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原理。第(3)问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民国初年政治局面说明;认识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角度归纳。第(4)问的“趋势”要从近代化考虑,回答“原因”要考虑内因外因。 答案 (1)不同:民族企业使用机器生产。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发展高潮。 原因:A处: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浪潮兴起;收回利权运动;B处:民国政府的一系列促进措施;反帝爱国运动;一战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创办刊物,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要求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局面: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标榜共和,组建了很多政党,出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状况:说明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说明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 (4)趋势:①经济近代化(或工业化、或资本主义曲折发展)。②政治民主化(或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4.(2012·闵行模拟)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学”(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 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知识界关注“西学”的重点有何变化?(4分)如何理解“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8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经典和儒家学说”“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信息,说明其侧重点;结合启蒙思想家的主张说明对其政治主张的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梳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社会人文思想的历程,理解结合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分析说明西学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紧扣观点,有论有据。 答案 (1)侧重点:从儒家思想本身、或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 影响: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2)变化重点:重视西方科学技术——重视西方政治制度;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关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观点——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实——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例:进化论思想成为戊戌变法指导思想(戊戌变法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与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入),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