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卷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2.(2012·江西六校联考,2)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
A.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
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
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
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
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5.“(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国家的实力 B.保证正常赋税征收
C.巩固封建统治 D.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6.(2012·广东汕尾毕业班一模,13)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7.(2012·浙江杭州第三次月考,15)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 )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才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8.(2012·云南大理高三联合检测,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盛行 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经济的繁荣 D.理学的兴起
9.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
10.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11.(2012·湖北黄冈质检,24)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12.(2012·江苏无锡期末,2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参考答案:
1.D 解析:从关键词“首长制”到“委员制”可以看出相权的削弱,故选D项。
2.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门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B两项。D项中的“各种权力”表述不当,以偏赅全。中书草拟政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
3.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该制度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B、D三项。此题选C项。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盐铁官营的目的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的信息可知,古代各朝政府之所以都实行盐铁官营,主要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政权。
5.C 解析: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大都是刚经过战争,因此,需要休养生息,稳定社会秩序。
6.A 解析: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而官营水平最高。但官营手工业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相对比较保守,技术不外传,技术容易失传,所以选A项。
7.A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宋代乡村出现了定期举行的草市,交易的物品是“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说明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项错误在于“开始”;C、D两项说法错误。
8.D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A、B、C三项均符合材料意思。而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材料的现象出现原因不符。
9.B 解析:材料中“师”的意思是,“理”在“气”先,由“理”生“气”;“理”在“气”中,相互依存。“气”是(金木水火)物质材料,“理”是(仁义礼智)道德准则,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10.B 解析: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而并没有出现活字印刷术,同时诗歌也没有成为世俗文学;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故选B项。
11.C
12.参考答案:(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任答l点即可)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第(1)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加以考虑。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第(3)问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如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面。第(4)问趋势即指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