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中指出:“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导致这一认识产生的大环境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经济危机的打击 D.英国殖民地的丧失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时间“1932年”和材料信息可知答案为C。
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A项不正确,因为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调高关税,阻碍了商品贸易的扩大,不利于世界经济的交流,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因而只可能是激化危机,扩大矛盾,而不是共渡难关;C项与题目没有关系;D项错误,“限制出口”与“提高进口关税”不符。只有B项正确,因为各国提高关税的目的正是限制别国的商品进入本国,从而尽最大可能缓和本国的危机。
3.(2013·洛阳模拟)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C.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
D.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解析:选B 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稳定金融秩序,罗斯福新政以后美国金融秩序趋于稳定,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
4.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罗斯福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D.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解析:选C 罗斯福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由此可以排除A项;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材料表明罗斯福关注贫穷的人的生活,也就是关注民生。
5.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析:选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工业革命后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A项与题干明显不符,排除;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初期采取的措施都是加强经济干预,故排除B、C两项;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6.(2013·漳州调研)下表是“1850~1990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如果要补充20世纪最后十年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其发展态势应该是( )
A.持续下降 B.曲折发展
C.持续增长 D.“滞胀”状态
解析:选C 20世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则在逐年走低,经济持续增长。
7.(2013·南京调研)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解析:选A 从“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判断出当时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8.(2013·安徽皖南联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解析:选A 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
9.(2013·沈阳质检)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一位领导人曾在审判的被告席上,把自己的主要贡献概括为:“在经济方面……善于经营的个体农夫,实行对外国的租让制,放宽对外贸易的垄断制。”材料表明该领导人支持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D.“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将全部工业国有化,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题干中的“租让制”,C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思想,而题干的领导人是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共产国际存在的时间为1919年至1945年,D项错误。
10.(2013·湖北七市联考)《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解析:选C 题干中的“能雇佣劳动力”实际上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也就是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国内革命战争都在新经济政策之前,A、B两项错误;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2013·宁德质检)与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相比,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突出
( )
A.针对农业发展的迟缓形势
B.利用国家计划来调节市场
C.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D.从局部上调整“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A B项是针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而言的,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D项是二者的相同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故正确答案为A。
12.2013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
解析:选C A项属于经济体制,B项属于政治体制,D项属于社会问题,这三者都是苏联体制僵化的表现及带来的问题。故C项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13年4月,西班牙马德里民众举行示威,反对政府部门在医疗、教育和公共设施方面采取紧缩政策。西班牙全国有50多个城市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计划,要求保护公民福利。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背景。(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如何认识?(6分)
解析:第(1)问要先依据材料信息总结欧洲福利国家的特点,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问要根据材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原因应从多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说明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第二小问依据自己的认识,谈谈福利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
原因: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③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2)背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趋缓,全球化造成资本外流,税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等。(答出三点即可)
(3)现象: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认识: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备选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
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
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6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8分)
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两个时间段来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和30年代中期,且要注意这两个时间段的突出特点。第(2)问和第(3)问考查泰戈尔、罗曼·罗兰和布哈林对当时经济的评价,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启示则要从经验和教训两方面来作答。
答案:(1)原因:20世纪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2)泰戈尔和罗曼·罗兰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
(3)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