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苏北四市联考)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  ) 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解析:选A 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经济合作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使西欧经济依附于美国。 2.(2013·黄冈模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销售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解析:选B 二战后世界的主要格局是美苏对峙,美国“扶蒋反共”失败后,被迫扶持日本,使日本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3.(2013·安徽淮南模拟)观察右图:图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  ) A.二战后的美欧关系 B.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 C.二战后美苏冷战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 解析:选C 从图中“一手”缓和,“一手”把握“优势”这把刀,据此分析,最有可能是讽喻二战后美苏冷战。 4.(2013·南昌期末)某组织规定,参加它的国家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那么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 A.联合国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共同体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不参加……不与大国……”分析,此组织的宗旨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因此应选C项。 5.(2013·泉州模拟)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选B 材料中法国反对英国加入的原因不在于英国,而在于美国,实际上是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说明法国挑战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6.(2013·广东梅州摸底)美国总统里根曾发表演说:“如果寻求和平,如果你为 寻求繁荣,如果你寻求自由化,请来到这扇大门前……打开这扇门……推倒这堵墙。”给 里填上国家的话,最可能是(  ) A.中国和日本 B.苏联和东欧 C.法国和德国 D.美国和英国 解析:选B 里根在1980~1988年担任美国总统,这一时期是美苏冷战的后期,这里里根针对的是苏联和东欧。 7.(2013·芜湖模拟)2013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世界形势是紧张与动荡,说明当今的国际格局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8.(2013·天津和平区模拟)自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一个国际组织的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2013年6月18日,该国际组织宣布批准向中国提供总额6亿美元的中长期贷款,以帮助中国的农业和能源建设。根据以上事实判断,这个“国际组织”应是(  ) A.联合国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选C 题干提示的是“中长期贷款”,A项是政治组织,不提供贷款;B项提供的是短期贷款;D项亚太经合组织不提供贷款。 9.(2012·安徽皖南联考)2013年8月5日,《爱尔兰时报》在评价某组织时说它“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一条道路通向政治影响深远的进一步融合,另一条通往无序瓦解的暗谷。如果半个世纪的融合以突然解体告终,欧洲经济和政治版图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荡”。这个组织是(  ) A.北约 B.华约 C.欧共体 D.欧盟 解析:选D 从材料中“政治融合”“半个世纪”“欧洲经济和政治”等信息判断,它不是军事组织,所以排除A、B两项。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正面临”,可排除C项,欧共体已经被欧盟所取代。 10.(2013·厦门模拟)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1的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选C 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唯一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欧盟;模式2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 11.(2013·洛阳模拟)如果请你为右图漫画选择一个标题,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告别美元独霸时代” B.“全球经济的同一梦想” C.“联合国力推全球货币新体系”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生” 解析:选C 注意图中的人物代表的是联合国,说明联合国力推全球货币新体系,以代替美国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12.(2013·青岛模拟)2013年9月美国首位华裔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访问中国,谈到中美贸易不平衡时说:“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中国组装,中国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这说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 A.手机企业的利润在下降 B.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C.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 D.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解析:选C 当今的全球化主要受益方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机遇,也有挑战。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3·开封模拟)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根据该计划,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人,戴高乐知道,要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战败国地位,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 ——《法德化解百年恩仇独立的欧洲核心》 《环球时报》(2013年10月30日) 材料二 今天是欧洲历史性的一天。……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0个新成员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和7 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多样性的联合,也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 ——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5月1日)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整理自2013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洲共同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联合从煤钢开始?法德同意走向联合的目的有哪些?(8分) (2)据材料二,欧盟新成员国大多原属于哪一政治集团?指出它们加入欧盟的背景。说明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的主要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4分)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加以说明。(2分) 解析:第(1)问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可以从材料中获得答案;第(2)问前两小问要注意结合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来解答,最后一小问则从欧洲区域集团化的意义来作答;第(3)问考查经济的增长对政治的影响;第(4)问考查现实中的和平与动荡并存现象。 答案:(1)将战略物资煤钢置于共管之下,形成法德互信机制;消除法德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化解双方的恩怨矛盾。 共同目的:通过联合形成一支独立于美苏的力量。 法: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西德:借助法国等欧洲国家摆脱战败国地位。 (2)社会主义阵营。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增强欧盟的实力,有利于欧洲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繁荣。 (3)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4)说明: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2013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13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 [备选题] 14.1500年前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英镑与美元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问题二 美元与人民币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撰文指出:“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 000亿,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美元继续贬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来临,砸下6 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中新网 问题三 全球化倒退? 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2013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内问题置于全球增长之上,在2013年,全球化似乎会成为一项孤立无援的事业。但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化将重新得到广泛接纳——因为它会给东西方带来互补的益处。 ——《全球化进程难以逆转》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美元为什么能够取代英镑占据主导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6分) (3)你认为全球化会倒退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材料中“19世纪下半叶”“1944年”的时间限定,结合英美两国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信任危机的来临”的信息,从美国的做法对自身和世界经济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的实际及经济策略等作出判断。第(3)问具有开放性,据材料从经济全球化利弊的角度分析会或者不会,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有利条件: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通过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 影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2)美国的新一轮货币政策会导致世界对美国的信任危机,大大动摇美元的地位,同时也会加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来看,也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 应对:立足国情,不畏外界压力,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金融监管,注重宏观调控;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同迎接挑战。 (3)会: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反全球化力量正在形成,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不会: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够实现共同繁荣与稳定的目标。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