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皖南八校联考)中秋时节是钱塘江大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选B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作用,使海洋洋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对潮汐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2013·皖南八校联考)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验事实”,排除A项;“新天文学”否定了封建神学的权威,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但并未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故B项不正确,C项正确;“新天文学”并未推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故D项不正确。 3.(2013·烟台模拟)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灭”。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 解析:选C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建立全新的宇宙观,引发了“科学革命”。 4.(2013·安徽六校联考)“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说,其影响延及于世间一切之社会,一切之事业,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下列各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是(  ) A.为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依据 B.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C.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D.工业革命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来源:] 解析:选A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创立于1859年,而启蒙运动在17、18世纪已经产生。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5.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的,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他提出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蒸汽机的推广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欧洲通过控制蒸汽机的使用来支配世界 C.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支配世界的力量 D.蒸汽机是欧洲支配世界的唯一手段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蒸汽机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支配世界的力量。故C项符合题意。 6.(2013·莆田调研)《全球通史》写道: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材料叙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情景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情景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描述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7.“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下列与这一美术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是(  )    《老人与海》 《巴黎圣母院》 《人间喜剧》 《大卫·科波菲尔》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文学的流派。根据题干材料“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的描述分析,这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的特点。B项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它将美与丑进行强烈对比,抨击阴险与邪恶,歌颂美好心灵。C项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A、D两体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8.(2013·淮南模拟)“迷惘的一代”一语源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小说写的是一战后,一群流落法国的美国年轻人,由于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空虚、苦恼和忧郁,对社会不满,对前途失望,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由此可以看出《太阳照常升起》属于下列哪一文学流派(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魔幻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D 从材料中“对社会不满,对前途失望,只能在沉沦中度日”可知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危机,因此《太阳照常升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9.(2013·南通期末)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这位文学家是(  ) A.雪莱 B.海涅 C.贝克特 D.巴尔扎克 解析:选D 从材料中“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可判断为现实主义,选择D项。 10.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下列美术作品与小说所反映的艺术特征相似的是(  )  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意识流手法”“交错凌乱的时空”等可知,《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样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成“属于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是”。A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B项是印象画派美术作品;C项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D项作品采用了变形和夸张的手法,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体现。 11.(2013·镇江模拟)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写道:“风景画法……诸家多作风景画,而有设色鲜明与直接野外写生之二大特点……此等画家,在户外空气之下,先行采取瞬息的自然现象,然后回室内修饰之,此为诸先达所不及之新发明也。”这里的“风景画法”应属于(  ) A.现实主义画派 B.浪漫主义画派 C.印象主义画派 D.现代主义画派(立体派)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采取瞬息的自然现象”反映的是印象主义画派的特点,“写生”是印象派绘画的主要创作方式,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了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各国最遥远的乡村,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解析:选A 19世纪末,电影诞生。20世纪初,电视诞生。这两种媒介可以更快地促进文化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来是在人群与焰火之间一个宽阔的空地上,有个少女在跳舞。这位少女究竟是人,还是仙女,或是天使,格兰古瓦尽管是怀疑派的哲人,是讽刺派的诗人,一上来也拿不准,因为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使他心醉神迷了……[ZXXK] ——摘编自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 饭厅全部装着护壁,漆的颜色已经无从分辨,只有一块块油迹画出奇奇怪怪的形状……总之,这儿是一派毫无诗意的贫穷,那种锱铢必较的,浓缩的,百孔千疮的贫穷;即使还没有泥浆,却已有了污迹;即使还没有破洞,还不算褴褛,却快要崩溃腐朽,变成垃圾。 ——摘编自巴尔扎克《高老头》 材料三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涉及的文学流派,简述其在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别为图2、图3、图4写一段简单的解说词。(要求:解说词包括画的名称、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各自绘画的特点)(9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艺术和社会的关系?(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发展历程。第(1)(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应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材料一:浪漫主义文学;该文学流派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创作上要求从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材料二:现实主义文学;其主题思想是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材料三:现代主义文学;主要通过怪诞的手法集中表现自我,在内容上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或表达苦闷、迷惘、变态的心理。 (2)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该作品重视表现人的美及丰富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图3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在19世纪科学技术的启发下,印象派作品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注重瞬间光色的变化,捕捉景物的真实性。图4是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20世纪以来现代派美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兴起。现代派画家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着重于表现自我感受;画家常使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 (3)认识:一定时期的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备选题] 14.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二战开始后,军事上遇到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问题,呼唤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莫克利于1946年研制成功,定名为电子数值积分与计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它的发明、更新和普及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等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从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在美国问世……一直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联网应用——Internet的广泛使用,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计算机主机(MainFrame)的信息集中处理形式到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分布处理形式的进步,然后又经历了由单一计算机操作到计算机联网操作、计算机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到分布式计算模式、单一数据库到大型数据仓库和由计算机局域网到Internet的进步……互联网络技术打破了时域和地域的局限,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变得快速准确,可以说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化零为整的具体反映。 ——摘编自《美国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四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任何社会公正、公平、正义的实现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人肉搜索的激情爆发,人肉搜索的极端化,人肉搜索的无所顾忌,却实在有“恺撒”管了“上帝”的事儿的偏颇。而如果人们一味期待用互联网上“人肉搜索”的道德力量,来干预、维护并实现对社会不公的“正义讨伐”,更是难避免人肉搜索误伤好人或为坏人所利用的恶果……这样的正义讨伐是不是有些以暴易暴、防卫过当了呢?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1)依据材料一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诞生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对此,你有哪些认识?(8分) 解析:第(1)问,回答“趋向”,须从六幅图片综合考虑;回答这些趋向的影响时,要注意从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三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要辩证地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答案:(1)趋向: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2)原因:二战的推动、军事发展的需要;民众对科技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3)影响: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网络自由的滥用问题、侵犯隐私权的问题等社会伦理问题。(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给分)认识:计算机、互联网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对待;应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趋利避害;加强监管。(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给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