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沈阳质检)据考证右图是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牛骨正反面刻满了长篇卜辞,内容涉及北方部落入侵和王命诸侯出征、田猎以及天象等。该图反映出( )
A.商朝神权与王权结合
B.天人感应的神权色彩
C.商王严密控制诸侯国
D.迷信活动,史料价值低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B项现象出现于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之后,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C项错误;甲骨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
2.(2013·洛阳市高三统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
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题干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涉及乡土民俗,排除D项;材料强调古代村落的存在形式,而村落不尽为一个宗族所居,故排除B项。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故自然经济、聚族而居、很少对外交流的社会状态决定了宗族势力长期存在,因此答案为C。
3.(2013·北京西城区期末测试)在宗法制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 )
A.卿、大夫 B.士
C.平民 D.奴隶
解析:选B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2013·洛阳模拟)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分封制逐渐的瓦解
C.监察制度的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解析:选B 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很小。分封制逐渐崩溃以后,贵族等级序列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
5.(2013·潍坊模拟)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文中“天之变局”是指当时( )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统治阶层出身的变化
C.制度法令由混乱到统一 D.政局由动荡走向稳定
解析:选B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汉王朝建立者的出身状况。刘邦及西汉开国诸大臣主要出身农民,在反抗暴秦的起义中脱颖而出,这改变了以往君王、官僚均出身于贵族或知识分子阶层的局面。
6.(2013·深圳模拟)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解析:选A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信息不符,故排除。
7.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地方的监察,“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关键在于( )
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
B.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
C.地方官员都是皇族成员
D.秦帝国法律细密、严苛
解析:选B “这样的作用”即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它废除了地方官的世袭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并有一定的任期。
8.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关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选B 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材料中描述的即是明朝的内阁。
9.(2013·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A 材料之意为如果宰相制存在的话,可以对君权起到制约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10.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推行后,重门第的选官标准逐步得以改变乃至消失。故正确选项为D。
11.(2013·三明联考)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项考试科目
解析:选C 进士科强调的是考生对经义的运用和处理能力,A项错在重视记忆上;进士科仍然强调对儒家经书的学习,B项错误;关于当时录取考生数量多少的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2.(2013·潍坊市模拟)“秩序井然”“清新”“丰满华丽”“理性美”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征。它所折射出的历史时期分别是( )
A.明清、南北朝、唐朝、宋朝
B.西周、战国、唐朝、宋朝
C.西周、南北朝、汉朝、明朝
D.西周、战国、汉朝、唐朝
解析:选B “秩序井然”反映的是社会尊卑、贵贱有序,西周礼乐制度中对服饰的基本规定正好体现这一点。“清新”体现了一种转型与改变,而战国时期恰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丰满华丽”体现了一种富态与繁荣,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理性美”则在于内心的自省与感悟,这正是宋朝时期理学、心学的重要内涵。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6分)
方法二 规律认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四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
答案:(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人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
(3)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备选题]
1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
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宋代对监察官员有何要求?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4分)
(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
解析:第(1)问注意联系古代皇权日益加强这一整体发展的趋势去把握材料,从监察制度发展趋势,和监察官员的任免来回答。第(2)问要注意“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等关键信息。第(3)问,归纳材料主旨要注意“勿问汉人回回”“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许都察院直言无隐”等信息,注意要点和语言规范。第(4)问要把监察制度置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来认识,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皇权;二是存在滥用职权的隐患,以及权力过于分散。第(5)问注意紧扣主题——监察百官,从有利于整顿吏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一角度展开阐述。
答案:(1)主要特点:①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②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③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
(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
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监察官员滥用职权。
(3)特点:①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奖惩制度之中;②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
(4)①监察官员的权力来自皇帝,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监察官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②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或监察制度严密,但以专制皇权为依托的古代监察制度无法克服其弊端)。
(5)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积极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言之成理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