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A [解析] 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本题从题干材料中参加会议的人员构成可以看出①②正确,从题干材料最后一句话看出④正确。③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因此正确的答案是C项。 4.(2011·上海·3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 ②粉碎“四人帮”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香港回归 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准确记忆能力。①、②、③、④分别发生于1979年、1976年、2001年、1997年,故应选C项。 5.(2011·上海·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6.(2011·南通)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最有可能是(  )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 B [解析] 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A项;全国的人口普查不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排除C项;“一五”计划在1951年已经开始制定,排除D项;195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1953年的人口普查最有可能是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7.2010年3月5日9时,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说:“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位代表”是通过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的 B.中央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对国务院的工作都具有审议权 D.全国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及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等,体现了2011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考查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务院的工作报告具有审议权,中央政府是其执行机构,而政协不是权力机关,政协会议无权审议,但是可以监督并提出意见。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法制建设中涉及该制度的法律文献有(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早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新时期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 9.1990年,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  )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 B.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C.直接“三通”的局面终于形成 D.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打破了两岸关系不接触的局面,D项正确;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A项错误;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属于民间组织,B项错误;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的局面终于形成,C项错误。 10.如图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与之相适应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美联合公报》  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解析] 图表中的三次外交建交高潮分别是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前期,与之相符合的只能是A项。 二、非选择题 11.(2011·天津·12)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河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 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 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综合把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即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政议政,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第(2)问,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普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第(4)问,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 12.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    (1971年5月) 材料三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特征:对抗。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