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含详解):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已经使用牛耕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的苦难,想在晋国擅政,如今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庙的牛,现在却在田亩中辛勤耕作。”“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是打的一个比方,因此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已很常见。故答案为B项。 2.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收其器物。”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D.违背了儒家大一统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这在当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A项;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C项;这一政策恰恰体现了儒家大一统思想,排除D项。 3.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之中或历史人物之口,对于这些观点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重农抑商,丁反对商为末 [答案] C [解析] 丙丁的观点并不完全对立,丙主张农商相互依存,丁反对工商为末,并不是强调工商为末,故选C项。 4.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答案] D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货币的使用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秦朝统一后,铜币成为法定货币,并一直沿用到清末。大量使用铜币,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使用绢、帛作为货币,体现了国家的分裂或战乱,故选D项;A、B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经济。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判定①②③均正确,但④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大多数是商业中心。因此排除含④的选项。 6.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出现在西汉时期,而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因此坎儿井不是最早的灌溉工程,由此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7.(2011·福建·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看,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实际结果却是农贫商富。即答案D项正确。A、B、C各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8.(2011·山东·10)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四齿耙的使用反映出汉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B项正确。铁器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单纯从图片信息不能反映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9.(2011·天津·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C、D各项在材料中没有对应的信息。 10.(2011·浙江·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眏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会馆。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题干材料信息看出会馆是为方便贸易、取存货物等而建立的场所,不是地方商业中心。因此说法错误的是B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 在美国,由于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因而农民受农业革命的影响并不亚于工匠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得到推广的原因和影响。到了近代,西方的农耕技术为什么会领先世界? [答案] (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且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3)原因:农场规模巨大、劳动力缺乏。影响:农产品形成世界市场。领先世界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工业革命的影响。 12.(2011·海南·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朝相比有何变化。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