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含详解):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面三幅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背景。图一反映出D项的信息,图二反映出C项的信息,图三反映出A项的信息。根据所学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供需矛盾激化而造成的,并非由于通货膨胀,故B项错误。 2.凯恩斯在1931年曾说:“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都得饿死。”凯恩斯在这里提倡(  ) A.厉行节俭 B.扩大消费 C.增加储蓄 D.减少浪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材料中凯恩斯的假设“全部储蓄,停止花费——失去工作和收入——饿死”不难看出他反对这样做,从而得出其主张消费的观点。A、C两项与题意相反,D项与材料含义无关。正确答案是B项。 3.20世纪的“大萧条”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影响较大的经济危机。对这两次经济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从美国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 B.前者源于生产相对过剩,后者始于美国次贷危机 C.危机发生后各国都设置贸易壁垒,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前者引发了世界大战,后者促进了国际合作 [答案] C [解析] 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并非都设置贸易壁垒,C项错误,符合题意。 4.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该考点是2010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纳》中的重要考点。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其作用是有限的;二战的爆发使军工企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增加,刺激了生产和就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5.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政策其弊端开始暴露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曾推动了美国的繁荣,但却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曾使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这些都类似于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6.1933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威廉·福斯特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美共有史以来的最高选票。当时,美国失业工人甚至到苏联驻美使馆排队领取签证。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在1932年的德国总统选举中排名第三。当时的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因素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西方严重经济危机的鲜明对比 B.各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斗争扩大了自身的力量和影响 C.斯大林模式是最有效的经济建设模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西方国家人民的认可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叙述的现象发生在1933年前后,此时西方处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而苏联的经济建设正处于持续高涨的状态,没有失业现象。二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共产党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斯大林模式显示了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但并非最有效的经济建设模式。西方国家人民仅仅是从经济建设的情况认识二者的不同,并不是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西方史学家评论罗斯福新政:“政治动乱的另一表现是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举中取得了彻底胜利。随即而来的‘新政’起了政治上不满情绪的安全阀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使种种极端主义运动归于无效。”下列罗斯福新政的哪些措施起了“安全阀”的作用(  ) ①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②规定公平竞争法则,要求各行业遵守 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④使职工拥有股票,实行“人民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使职工拥有股票,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出现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故可排除④。其他三项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都起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安全阀”的作用。 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滞胀”现象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 A [解析] 1976年,“货币主义”理论被认可,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B、C、D三项均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9.(2011·江苏·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美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危机期间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仍以市场经济为主;福利国家是在二战后才建立起来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因此A、B、D三项不可能是罗斯福谈话的内容。新政期间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经济,颁布了《全国劳工关系法》。 10.(2011·深圳二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德克萨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 A.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 B.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C.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D.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 [答案] B [解析] 依据“21世纪”和“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 材料三  材料四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钱乘旦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不同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学习。 12.古往今来,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较以前有了突出发展……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 ——《简明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2)材料二显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两个迅速发展的时期(1953~1960年;1979年以后),分别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 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可以得到抚恤金。 (3)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 [答案] (1)外贸港口众多,政府专设管理机构;外贸地域范围广,商品种类多;进口以原料和初级制品为主,出口以制成品为主;政府的外贸税收大幅增加。 (2)1953~1960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大跃进运动。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体现社会公平。但也使国家财政支出过大,造成财政赤字,容易使一些人产生依赖思想,降低劳动积极性。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