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0分) 1.(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1题)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2.(2012年11月慈溪市期中30题)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十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3.(2012年12月襄阳调研33题)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B.苏联的国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C.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D.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4.(2012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25题)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5.(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20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6.(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17题)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 7.(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15题)下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 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与苏联的农业劳动者素质不同 D.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苏联 8.(2012年2月西安五校一模33题)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9.(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32题)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C.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10.(2012年1月苏州调研16题)《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1.(2012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2题)“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A.环境保护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工业生产 12.(2012年9月兖州摸底18题)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3.(2012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2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历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4.(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13题)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15.(2012年11月枣庄三校期中18题)“(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 ???B.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C.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16.(2012年1月南阳市期末11题)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的这—思想 A.对苏联工业发展影响深远 B.是苏联长期“左”的思想的根源 C.是赫鲁晓夫进行改革的导火线 D.是斯大林体制的集中体现 17.(2012年12月京华市竞赛21题)1928年,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 ①“五年计划”推行 ②苏联人民“勒紧了裤腰带” ③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④斯大林改革农业,削减农业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2012年11月金温衢六校期中15题)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 A.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19.(2012年11月荆州市质检22题)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21.(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24题)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2.(2012年1月九江市一模19题)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更为先进 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 C.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 23.(2012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15题)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24(2012年12月长春市调研28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3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10分)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 1-5 ACDCB 6-10 BBDCB 11-15 DBCCB 16-20 AADCB 21-23 ABB 24【答案】 (1)美国: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分) 苏联: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分) (2)哈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3分) (3)政 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 理 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2分) 影 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 (4)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