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频考点 鸦片战争前夕的虎门销烟;对《南京条约》的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影响;五四运动 1.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某海滩上,一群群袒胸赤脚的工人、兵勇将一个个黑色鸦片球切成四瓣,倒入硕大的化烟池。化烟池边缘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山人海。一筐筐鸦片、盐巴、石灰被倒入化烟池中,最后被化成黑色的浊流,流入大海之中。对此段描述正确的理解是 (  ) A.开头的纪年法既表示一定时序又不带明显的政治色彩 B.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所销毁鸦片是缴获的英美商贩囤积走私的大量鸦片 D.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福建销烟池旧址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 答案 C 解析 “道光十九年”是年号纪年法。年号,是封建帝王专用于纪年的名号,年号代表着一个政权,年号纪年代表着政权的一统,因此年号的使用又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故A项不正确。B项所述出现于五四运动期间;这一壮举是虎门销烟,是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D项中的“福建”不正确。 2.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在着明显的歧视 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反映出《南京条约》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答案 C 解析 “照会”、“申陈”等都是近代的外交用语,“平行照会”使清王朝被迫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这些外交礼仪及用语的变化,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3.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  )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 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答案 C 解析 “滥觞”的意思在此是起因和起源的意思。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4.“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黄遵宪作《台湾行》)。这一“倭人竟割台湾”的条约 (  ) ①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掠夺江浙两省的财富 ②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明确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④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倭人竟割台湾”表明该条约是《马关条约》。③是《辛丑条约》的规定。 5.伊藤博文把自己做的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吊相将”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其对出下联时,李鸿章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下联充分反映出 (  ) A.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清政府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 C.李鸿章接受了“玉吊相将”封号 D.李鸿章炫耀自己有帝王度量 答案 A 解析 李鸿章的下联,以“皇帝度量大”来掩饰清王朝失败割地赔款的事实,反映了整个清王朝从皇帝到大臣的软弱,这也是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6.身居清政府二品大员的廷雍和保定另两位官员被联军斩首示众。从当时联军的一份布告中可知,罪名是“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联军此暴行的依据是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对反帝行为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等。 7.孙中山在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引句省略的是 (  ) A.民权主义,以与民族主义同时解决 B.民族主义,以与民权主义同时解决 C.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D.民生主义,以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同时解决 答案 C 解析 “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反映的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孙中山要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8.漫画具有针砭时弊,见证历史的强大社会效应。沈泊尘的一幅题为《工学商打倒曹、陆、章》的漫画见证了 (  )  《工学商打倒曹、陆、章》的漫画传单 ①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志 ②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 ③“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正义呼声 ④在巴黎和会上出让山东特权予日本者的最终下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图中三个拳头结合在一起,狠狠地打击写有“曹、陆、章”字的三个小丑人物,醒目地号召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④的表述有误,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出让山东特权给日本的是英美等国,而不是漫画中的“曹、陆、章”。 常考易错针对练                     常考易错点 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不清;不能运用新史观理解鸦片战争;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任务理解不准确;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认识不清 1.英国海军司令伯麦说:“林公(林则徐)自是中国好总督,一血性,一才气,但不悉外国情形尔,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贸易断则我国无以为生,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伯麦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 A.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 B.清朝政府坚持闭关锁国 C.林则徐断绝与英商贸易 D.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 C 解析 “断鸦片烟可,断贸易不可”,表明英国需要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把中国变为它的市场;“不得不全力以争通商”表明英国要全力争取与中国的通商,即使发动战争也是有可能的。材料的意思是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国断绝了与英商的贸易,掩盖其侵略的本质。 2.下图为19世纪中叶英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有关中英战争的漫画。该漫画揭示了(  )  A.妥协投降的恶果 B.农业文明的弱势 C.势均力敌的较量 D.东方帝国的崛起 答案 B 解析 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该战争是鸦片战争。从图片看,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把使用大刀长矛的大清帝国打倒在地,这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强大优势,故选B项。A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C、D两项与鸦片战争不符。 3.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  )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答案 A 解析 辛亥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以三民主义为纲领,以资产阶级为革命主体,均与太平天国运动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在反清这一点上有相似性,故选A。 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易错选D。实行责任内阁制有利于限制袁世凯专权,体现不出权力分配。A、B两项都没有涉及权力分配、制约、平衡;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分配、制约与平衡。 大题冲关规范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材料二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三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言论与此后西方列强侵华之间有何关系? (2)试对材料二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①“陈腐世界的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③“贱买贵卖的特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联式悲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从上述三个视角理解鸦片战争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1)此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商品输出的要求。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廉价商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是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 (2)①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③英殖民主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辟市场,以攫取更大利益。 ④维护道德与正义的一方竟注定被淘汰,非正义的一方却成为战争胜利者。 (3)结论:英国史学观:鸦片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 中国史学观: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文明史观:鸦片战争是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 道理: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 2.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请回答: (1)据上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答案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 辛亥革命的道路: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