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历史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训练(岳麓版必修3)(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经过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其中对应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战略是 A.科技为政治服务的战略 B.以“大科技”发展为主的战略 C.调整和重建中发展阶段 D.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 2.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用地质力学理论发现大型油田 ④“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能反映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表中成果不能表明 年份 国家 成果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1 苏联 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 美国 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0 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 苏联 第一个空间站  1981 美国 第一个航天飞机升空  2003 中国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A.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B.中国在空间技术上奋起直追 C.世界大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紧密合作 D.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4.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但人类对三者的认识和应用却不同步。下列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 ) A.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 B.相对论→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 C.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利用→相对论 D.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利用→互联网 5.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帮助,最早出现于 A.二十世纪40年代 B.十九世纪末 C.二十世纪50年代 D.二十世纪60年代 6. 1970年4月28曰,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7.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8.这幅连环画反映的教育情况,出现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期间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初期 9.这幅宣传画创作于( )  A.建国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发时期 10.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学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2.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13.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1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15.“×××,教授。1940年1月生,1946——1949年为地主家放牛,1950——1956年进小学读书,……1969——1978年作为知识青年到苏北上山下乡,1978——1985年在南京大学读书,后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①新中国的成立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②“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学术造诣起了积极作用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④1972年中美建交为他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籍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材料三  请回答: (1)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些贡献?(2分) (2)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继马克思之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6分) (3)爱因斯坦和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请你分别介绍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4分)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2分) (5)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从上述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和精神? (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所以选D项。 2.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年,“银河-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3.C?????? 解析:表格中只能体现苏美等国的航天技术成果,没有体现“合作”。 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即可,按时间先后正确选项是D。 5.D?????? 解析: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 6.D?????? 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 7.B?????? 解析: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最早诞生于美国;细胞学说最先由德意志的施来登、施旺建立;电磁感应现象由英国人法拉第发现;这三项发明都没有中国的参与。答案为B。 8.C?????? 解析:从“红小兵”,以及墙报“批林批孔……”可知。 9.C?????? 解析:观察图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什么时候的事? 10.C?????? 解析: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相关内容,可知①②③正确。④属于“左”倾错误,与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无关。 11.C?????? 解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19世纪的理论,故A可以排除;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奠定基础的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12.B?????? 解析:从材料信息“70”“卫星”等可以看出这是为了纪念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13.A?????? 解析: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遭到批判,A的表述明显错误。 14.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国选拨人才”可以看出应该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时期中断了 15.D?????? 解析:文革期间,知识分子是上山下乡,浪费大好的读书时间,故排除②;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7.(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起国际社会主义运动(2分)。 (2)列宁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毛泽东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和建设道路。(2分) 邓小平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分)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4分) (4)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答对2点,即给2分) (5)实事求是(求真);创新;科学(任答2点给2分)。(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