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原创)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2011·黄桥中学测试改编)下表是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
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 D.上述结论都不正确
3. (原创)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4. (2011·天一中学测试改编)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下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5. (2011·句容中学测试改编)196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讲:“一个不受衰退威胁的繁荣时期,使我们能够防止经济活动下降的计划时期的到来,我们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措施基本上能够在衰退开始之前予以防止。”下列哪一史实打破了他们的谎言
A.欧共体的成立 B.1973年美元危机
C.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D.1973年经济危机的出现
6.阅读下列两幅关于“福利国家”的图片,下列说法正确的( )
①发达国家福利政策消除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②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己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④“福利国家”容易养出漫画中的“懒汉”,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1·南通一中测试改编)下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该变化是指 ( )
A.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实行新经济 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8.(原创)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
A.福利国家制度 B.知识经济(新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第三产业
9.(2011·姜堰二中测试改编)二战后期,取得二战胜利的丘吉尔却丢掉了首相的位子。仔细观察下图,图中艾德礼的承诺是指( )
A.继承丘吉尔的已有政策
B.建立国有企业,调节国民经济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0.(2011·宝应中学测试改编)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 )
A.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B.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
C.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1.(2011·盐城中学模拟)下图为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造成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的原因是( )
A.互联网时代,非体力劳动人员急剧增加,体力劳动人员急剧减少
B.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体力劳动者失业
C.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大力发展科技,非体力劳动者人员急剧增加
D.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12.(原创)林道直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日本经济“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这种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二、非选择题
13.(2011·苏、锡、常、镇四市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约有25%至30%的英国城镇人口正生活在贫困之中。
朗特里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引起了英国自由党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看来,亚当·斯密所主张的个人无限自由是不可取的,认为国家可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某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等应把它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不能仅靠个人去解决,而应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英国自由党的这些主张,得到了许多普通民众以及中产阶级人土的赞成。在1906年1月的大选中,自由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福利国家“瘦身”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
在2004年3月16日由Euro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国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居高不下:分别由2002年的平均2.3%和69.2%上升到了2003年的2.7%和70.4%。
材料三 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的人口为12000万人;此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城镇居民依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是2140万人;作为城市社会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人数大约是4000万人。将上述各部分相加,我国社会目前贫困人口总数要超过2.1亿人口。
——以上材料均选自高岱《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改革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由党对英国社会的贫困现象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史实说明该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何发展?
(2)据材料二归纳欧美“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是什么?
14.((2011·南通、泰州三模) 罗斯福新政实行时,有人抨击新政是“法西斯主义”,说看到了一个独裁者在成长;有人则认为新政是“潜滋暗长的社会主义”,说罗斯福在向富人敲竹杠,吃烤“百万富翁”。请回答:
(1)第一种看法是从哪一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
(2)结合新政的内容说明当时为什么会出现第二种看法。
(3)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试结合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加以说明。
1.D
2.D
3.A
4.B
5.D
6.B
7.B
8.B
9.C
10.D
11.D
12.D
13.(1) 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罗斯福新政中,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工人权利。
(2) 问题: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3) 原因:中国目前贫困人口多;社会贫富差距大;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福利制度。第(1)问的主张根据“应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作答;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指的是罗斯福新政,回答此问注意分点,至少4点,防止漏答。第(2)问考查福利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归纳。第(3)问联系现实,建立福利制度的目的即是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围绕此组织答案。
14.(1) 角度:从新政措施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方面评价的。分析:新政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没有改变,不是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做法。
(2) 原因:新政措施有利于保障普通民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答出保障的具体措施亦可)
(3) 说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20世纪70年代,面对“滞胀”现象,美英等国又发展出“混合经济”。社会保障方面,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第(1)问首先剖析评价罗斯福新政的角度,题干中第一种看法将罗斯福新政评价为“独裁”着眼点应是新政加强了政府对各领域的干预;从罗斯福新政所起的积极作用论证这一观点的错误。第(2)问评价罗斯福新政的角度应是从部分资产阶级的角度,新政措施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资产阶级利益,保障了普通民众利益。第(3)问首先要找准时间点:“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带来深刻影响,从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角度作答,语言精练,至少两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