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原创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杂家是其中一个哲学流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领域怎样的发展特色( )
A.相互诘难批驳 B.相互融合借鉴
C.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D.以法家思想为主流
2.(原创题)下列漫画是古代三位《思想家的话语》,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
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011·苏州五市四区期中调研改编)近年来孔子学院已遍及五大洲。而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由此看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伏尔泰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B.从孔子学院变体汉字标识看,其主要职责是推广汉语而非仅介绍孔子
C.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D.《马可·波罗行记》在西欧开始流传前欧洲人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4、(2011·南通市期中考改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5. (2012·温州十校联考)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 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
A. “克己复礼” B. “民贵君轻”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以德服人”
6、(2011·南通市调研三改编)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人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7.(2011·南京市期末调研改编)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8.(2011·盐城市一模改编)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9.(2011连云港市第二次模拟改编)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10.(原创题)李慎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提出: 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11.(原创题)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 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
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11·扬州期初调研改编)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下列董仲舒思想中不可能为当时思想家推崇的有 ( )
①“天人感应” ②“大一统” ③“君权神授”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
二、非选择题
13、(2011·苏州市调研改编)“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因此,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多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为什么独尊孔子和儒学?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5)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14. (2011·深圳松岗中学测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
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材料四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
(2) 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
(3)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4)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西方从古代到18世纪发展的主题及主要趋势。对比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
(5) 根据材料三,指出“天理”的内涵。西方先哲根据自身主流文化的弊端在启蒙时代提出了什么观点来规范社会秩序?
(6)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相同点。
1. B
2. C
3. A
4. B
5. C
6. C
7. C
8. B
9. B
10. B
11. D
12. B
13. (1) 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 儒学重视人心治理,有利于解决社会治乱问题;孔子尊君权,易于形成君主专制;孔子不许问难,易于形成思想专制;孔子思想易于为民贼(专制君主)所利用。
(3) 否定态度。反封建专制。
(4) 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5) 原因: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在不同是地位变化。第(1)问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学派之间的攻击和孔子学说与当时社会状况的不适应方面分析。第(2)问独尊地位的确立应该从儒学自身因素、对专制统治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第(3)问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代特点新文化运动时期,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目的:否定儒学,反对专制。第(4)问材料信息明确。第(5)应从时代和阶级角度分析不同的原因。
14. (1) 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政,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2) 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
(3) 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4) 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发展服务于专制政治。
(5) “天理”:儒家的伦理规范道德。法律观(社会契约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6)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都主张通过教育劝化人。
【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的论点是强调以礼治国,第(2)问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观,第(3)问考查经过董仲舒发展后的儒家思想的内容,第(4)问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体现出西方的思想主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比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服务于专制政治的发展趋势,第(5)问考查理学的内涵,以及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法治的思想,第(6)问直接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加以比较,找出其相同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