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原创题)“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
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苟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2011·南京盐城市调研三)“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 )
A.心外无理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格物致知
3、(2011·南京市第二次模拟改编)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2011·南通调研三改编)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5.(2011·南师附中期中卷改编)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封建伦理及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理论
6、(2011·南师附中冲刺卷改编)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暗喻朱、陆二人在理学上有“异”有“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东”指朱熹认为理是“生物之本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②“西东”指“陆之教人为太简”、“朱之教人为支离”。
③“合处”指都强调格物致知以“致良知”
④“合处”指两人思想基础都是儒学,沿袭着封建伦理道德观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2·吉林市摸底测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
①反对正统 ②抨击神权 ③离经叛道 ④男尊女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12·济南外国语学校质量检测)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这本书是:( )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9、(原创)对君主的看法古代思想家历来各不相同,如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而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以上三位思想家主张不同,但他们也有共同的观念,其共性是( )
A.三人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0. (2011·全国文综)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11. (2011·天津文综)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2.(2011·北京文综)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二、非选择题
13、(2011·扬州模拟改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三 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注:顾炎武:《日知录·初刻自序》。)为宗旨。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极力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因此,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故顾氏的学问,皆是“坐而言,可起而行”的实用之学。 ——国际儒学网
材料四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面临的阻力是什么?
(4)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据材料四,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14、(2011·山东文综改编)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1. C
2. D
3. B
4. B
5. C
6. A
7. A
8. B
9. A
10. C
11. C
12. D
13. (1)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哲学流派: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
(2) 思想主张:经世致用。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3) 特征:早期启蒙思想滋生,提倡“经世致用”。阻力:程朱理学。
(4)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解析】 第(1)问为了认识“理”,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这是二者的区别。根据所学知识,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第(2)问从材料中三人的观点可知,明清儒家更注重实际应用,即“经世致用”。政治上批判封建专制,带有思想启蒙的色彩;经济上工商皆本;思想上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第(3)问分析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第(4)问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综合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
14. (1) 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 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17~18世纪的东西方启蒙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考查黄宗羲的思想。对于本问,关键之处是应该明白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然后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黄宗羲的思想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哪些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哪些又是发展了的。第(2)问考查对黄宗羲思想的评价方法和对孟德斯鸠思想的评价。从材料内容看,作者既指出黄宗羲的思想有延续传统儒家思想的一面,又增加了适应时代的新内容,这与黄宗羲所生活的时代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判断作者评价黄宗羲思想的方法是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第(3)问考查以史实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对于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主要是要能够认识到他们各自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提供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他们对中国社会共同进步的共同作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