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
一、 选择题
1 (2011·青岛模拟)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 (2011·徐州检测)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A 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 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C 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 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孟
3 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状况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4 《天朝田亩制度》与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的相同之处是()
A 平分土地给农民
B 反对封建制度
C 提出土地国有
D 保护小农经济
5. 在“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讨论课上,部分同学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想法,以下内容可以支持他们论点的有()
① 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② 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③ 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④《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6. (2011·淮安模拟)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
C. 甲午战争 D. 辛亥革命
7. (2010·安徽文综)右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 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 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 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 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8 (2011·南通调研)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浮雕,有两块是反映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
①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② 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③ 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④ 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9 (2012·南京四区县联考)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 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B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 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10. (2012·无锡期中联考)以下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论,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A. “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B. “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并未对此做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C. “辛亥革命并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一种资产阶级革命,而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D. “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并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11. (原创)《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12. (2012·苏北四市期末)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 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B. 湖北军政府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相同
D. 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二、 非选择题
13. (2011·沈阳四校协作体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场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不管那些起义带有何种宗教的、王朝的或民族的形式,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
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为天朝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透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从那时起,在加利福尼亚与澳洲的黄金吸引之下,这种互相交往已迅速发展起来。……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那种隔绝状态既已因英国的媒介而结束,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崩离析,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
——以上材料摘编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请回答:
(1) 马克思所提到的“不可抵抗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你同意作者对“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吗?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 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英国侵华战争所产生影响的分析?
(4) 你从马克思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最主要的认识是什么?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2) 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分析其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试举两例说明上述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第二讲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
1 A
2 B
3 D
4 B
5 C
6 D
7 A
8 C
9 B
10 C
11 A
12 D
13 (1) 太平天国运动。
(2) 同意。必要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而中国政治经济落后必然被动挨打。
(3) 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而又深刻的。他认为英国这场战争,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马克思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是侵略战争,但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刺激了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
(4) 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进取向上,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状态,主动地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实行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闭关锁国就会落后,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反封建反侵略这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亦可)
14
(1) 民族主义有大小之分,小民族主义是大汉族主义,大民族主义是中国各民族联合与外国竞争。
(2) 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
(3) 中国国家的衰落,国内矛盾的激化,列强侵略使中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知识分子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觉醒。
(4) 可以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五四运动等为例说明。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