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选择题 1.《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面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商业结构的调整 D.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3.《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4.在河南辉县曾出土了一个铁犁,构造比较简单,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做垄,此生产工具的出土证明了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期可能是 A.春秋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5.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6.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7.“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A.出现了市舶司 B.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C.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 8.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 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9.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 “耕”与“织”逐步分离,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工商业迅速发展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洋务运动的影响 10.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凳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1.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2.《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 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1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下列属于此时期发明的新技术是 A.翻车 B.百炼钢技术 C.灌钢法 D.二牛一人犁耕法 14.1845年清朝的一个奏折中,这样诉说厦门的情形:“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冲积于厦门。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卖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这表明 ①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内地 ②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 手工业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A.①③ B.①②③ C.③ D.③④ 15.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B.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C.西市有“胡风”“胡俗”流行 D.在居住区开丝绸店 1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7.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 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 18.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C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19.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这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二、非选择题 20.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 (3)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据统计:2002年平均每天流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达1.4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家在华投资。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 (4)据此指出推动中国外贸经济自2002年以来出现迅猛增长的重要历史事件。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 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反对经济全球化。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5)请从中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五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6)材料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指出导致错失第一次机遇的主要原因。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子)说:“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斤(斧)···试 诸壤土。” 材料二 铁铲、六角形铁锄、铁犁  材料三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  材料四  请回答: (1)请推测材料二中的六角形铁锄、铁铲最早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唐朝 (2)前三则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历史信息 (3)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分析说明前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4)说明材料四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朝代 (5)比较材料四图一和图二,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1.D 2.B 3.A 4.A 5.C 6.D 7.B 8.B 9.C 10.A 11.C 12.A 13.C 14.C 15.D 16.A 17.C 18.C 19.C 20.(1)引起商业革命;打破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通过殖民扩张,列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汽船等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世界各地间联系更为便捷;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发展的重要手段。 (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解体;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5)观点一: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使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匮乏,债务沉重,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各国经济互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6)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错失第二次机遇: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列强的侵略和阻挠。错失第三次机遇: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当时中国过“左”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政策) 21.(1)A (2)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和牛耕出现且日益推广;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联系:铁农具的使用和农耕的逐步推广,代表了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4)长安;唐朝。 (5)变化:突破坊、市的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