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检测(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希望民主战胜独裁,希望核武器不落入危险人物手中,但是我们不像1947年那样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引自美国某报。其中“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指的是什么( )  A.十月革命的胜利,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合作转变为对抗 C.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发展 D.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2.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 B.杜鲁门的国情咨文 C.马歇尔复兴欧洲计划 D.戴高乐的就职致词 3.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是(  ) A.帮助欧洲复兴,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支持希腊发动政权,组织共产党夺权 C.组织北约,加强同苏联抗争的实力 D.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4.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 ①使西欧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③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冷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 ①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 ②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③使世界各国处于美苏的控制之下 ④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⑤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A. ①②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①②③ 6.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8.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 D.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 9.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大增。日本越来越不满足“经济强国”的地位,积极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为此,日本众议院通过了允许向海外派遣军队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案,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下列说法中不能表明上述现象的是( ) A.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B.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C.日本妄图操纵国际事务,加紧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 D.日本军队参加维和行为,维护了国际社会安全 10.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说明了( ) 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西欧在政治上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 ④西欧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这表明( ) A.北约集团内部要分裂 B.国际局势的发展要求北约加强合作 C.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D.西欧各国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12.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B.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13.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严重的经济困难得不到解决  B.国家领导人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国内反对派势力迅速壮大 14.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及其实力,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成为自由的灯塔。”导致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崛起    B.苏、东剧变 C.恐怖主义  D.霸权主义 15.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西方国家帮助制定。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 A. 苏共已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B. 美苏关系已经得到了改善 C. 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D. 苏联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 16.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2006年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多数民众认为苏联解体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68%的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苏联解体的历史参与者在回望那段岁月时,竟都宣称自己当时之举是要挽救联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的普遍想法是( ) ①俄罗斯人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想恢复昔日的苏联 ②苏联解体是一个历史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③俄罗斯人不相信各加盟共和国可以联合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7. 1990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在热烈欢呼声中重新获得统一。而当时德国能够完成统一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这个国际背景是(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欧共体已经发展为欧洲联盟 C.世界各国声援德国 D.苏联等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冬 18.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 ) ①美国地位相对削弱 ②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③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谋求政治军事大国 ④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⑤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⑥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9.两极格局的结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最能说明( )  A.美苏两国操纵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B.两极格局结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C.两极格局结束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开放的国际环境 20.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人权论是:“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克林顿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基于这种理论,美英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其理论和行动的实质是( ) A.打击恐怖分子、保障人权 B.违反和挑战联合国宪章 C.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21. 199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 A.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 ③第三世界日益壮大 ④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省,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一直处于联合国托管下。科索沃占人口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坚持要求独立,但塞尔维亚方面坚决反对。在由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三方代表组成的“三驾马车”斡旋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代表就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举行了多轮谈判,但没有取得成果。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2007年12月8日说,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通过谈判解决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的主要障碍。这表明(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美国决定了当今世界局势的走向 C.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矛盾不可调和 24.目前的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 B.反映了世界格局变化的多极化趋势 C.它是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结果 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25.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 ( )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④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四: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又指什么?从材料可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据材料二,指出在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又实施了哪些相应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结果如何?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手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促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从材料三欧共体的建立到材料四欧盟的成立,反映了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是什么? (3)欧共体的成长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8.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确立的原因有哪些? (2)两极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 (3)促使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当前国际形势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D 4.D 5.A 6.A 7.B 8.D 9.D 10.A 11.C 12.C 13.A 14.B 15.D 16.A 17.D 18.D 19.D 20.C 21.A 22.B 23.C 24.D 25.D 二、材料解析题 26.(1)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对苏“冷战”政策。谋取世界霸权。 (2)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组建华约组织(答情报局、经互会也可得分)。两极格局形成。 (3)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出现多极化趋势。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依然构成威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7.(1)“二战”后,西欧国家沦为二等国家,受到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走下坡路等。 (2)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 (3)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冲击了两极格局,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28.(1) 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消失;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美苏均势;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2)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美苏两个大国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矛盾。 (3)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发展中国家的壮大。 (4)和平因素:第三世界的不断壮大;联合国作用的增强;世界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 动荡因素: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地区冲突、民族和宗教纠纷不断。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