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
A.舜 B.禹 C.夏启 D.商纣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4.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 ②交纳贡赋 ③朝觐述职 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7.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总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 )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9.下列有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的说法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
(1)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 (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4)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
A.(1)(2)(3)(4) B.(2)(3)(4) C.(1)(3)(4) D.(1)(2)(3)
10.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下达皇帝诏令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1.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2.图2和图3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1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4.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
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5.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是( )
A.郡 B.县 C.行中书省 D.州
16.按正常的程序,唐代诏令从颁布到实施应先后经过 ( )
A.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 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
17.元朝行使宰相职权的中央政府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18.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中央任命 B.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19.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笔试和面试
20.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孝廉,父别居
21.下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太祖 D.宋太宗
22.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离全国政务
23.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 B.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以辅助丞相
C. 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清初时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
24.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权力机构是( )
A.内阁 B.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25.秦汉时丞相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到了宋朝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就更多了,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D.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7分)
⑵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8分)
⑶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10分)
27.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9分)
图2及图3所反应的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8分)
(3)图2、图3中推行的制度分别是为了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两对基本矛盾?(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D 5、 B 6、A 7、A 8、D 9、A 10、A 11、C 12、A 13、D 14、A 15、C 16、A 17、A 18、A 19、A 20、A 21、A 22、B 23、B 24、C 25、A
二、材料解析题:
26.⑴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⑵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⑶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7.(1)西周的分封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2)三省六部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