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部分模拟试题汇编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
A.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C.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D.都是从未实施的空想
2.太平天国前期,英国出使中国的全权代表文翰声称:英国“绝不左袒(偏袒)中国政府(指清政府)”,表示要恪守“中立?”,同时把《南京条约》的文本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英国人上述态度是因为( )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相近似的宗教信仰?
B.英国人要与太平天国维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外交关系
C.英国人惧怕太平天国会进攻沿海地区通商口岸
D.英国人幻想太平天国会承认和维护英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3.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表示,“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为禁”,又强调“不得毁谤国法”。这些表明太平天国主张①自由通商②严禁鸦片③发展工业④捍卫主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 1856年“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了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至此,太平天国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下列对“太平天国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占领了清朝的一半左右的领土
B.占领了清朝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C.占领了清朝长江中下游流域,其经济地位重要
D.占领的整个长江流域占一半左右的领土又是经济中心
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6.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由于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根基 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7.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对这个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为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理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8.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过“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述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B.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
C.推翻了二千多年来封建土地制度
D.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 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11.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 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 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 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12.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14.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15.右图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国货调查录》,其中有“国难期间大家要厉行节约倡用国货”、“洋货畅销是全国同胞的耻辱”、“用国货就是实际救国”等多条标语。这次倡导国货运动的历史背景是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红军长征 D.抗日战争
1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某事件这样评价:“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了。”这一事件指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一二九运动
17.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
A.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领导革命,而非单独领导革命
D.无产阶级只是革命主力,还没有真正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18.外交学院吴建民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道:弱国当然是没有外交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均在1919年的时候,中国是弱国,五个代表,跑了四个,就他一个,没有任何指示,他拒签《凡尔赛条约》,我觉得中国人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吴教授要我们研究的是( )
A.吸取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B.强调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C.顾维均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D.认识近代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是不可能的
19.某报报道:“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未铲除殆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人或事)……当然接踵而生,毫不足怪。”这则报道应出自下列哪一份报刊?(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20.三友实业社的工人在“国耻日”罢工一天,他们高呼:“你忘了五月九日的耻辱吗?”工人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敢忘!”6月5日以后,上海很多行业的工人,陆续罢工。商人也相继罢市,大小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解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连理发店门上也贴着“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诸君不必光顾”的告白。上述情景发生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21. 1919年5月4日,《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上述认识
①表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有了清醒的认识②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放弃了向西方学习
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有利于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工农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偿不由此处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这段材料很可能出自:
A、北京大学宣传部 B、北京政府教育部 C、李大钊 D、陈独秀
23. 2009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五四运动不是历史的回声》说: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90年前的五四运动,我们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
A、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B、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是激励中华民族腾飞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24.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A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25.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直接记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图片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德国占领山东 B.日本占领山东
C.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 D.五四运动
26.右图是1926年7月11日唐生智领导北伐军进入长沙的情景。国民大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的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
A.革命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27. 有一时期,政府曾查禁多种书刊,包括《今日之中国》《亚细亚月刊》、《救国时报》等,理由不一,如:“诋毁本党及政府”、“言论反动”、“宣传汉字拉丁化”、“宣传无政府主义”、 “宣传阶级斗争”等。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A.清末满清政府查缉革命党时 B.民初北京政府取缔新思想时
C.南京国民政府控制思想之际 D.中国大陆发动文化大革命时
28. “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29.毛主席说:“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下列有关土地革命的说明错误的是:
A、“八七会议”上确定了要开展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推翻了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C、没有土地革命,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巩固 D、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
30.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面临的国内形势是
A.百团大战胜利,振奋全国人民精神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以抗日为重任,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
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
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民众热议“民主”
④1947年内战,“民主”频率下降。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2. 1948年辽沈战役中的长春围城,封锁围困半年之久,饿死30万平民,全歼曾在台儿庄浴血抗日的滇军六十军、印缅抗战而蜚声海外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辽沈战役歼灭了国民党的全部主力 B.长春围城是残酷和不幸
C.长春围城反映国军素质低不战而降 D.辽沈战役死伤均为平民
33.右图是1949年8月湖南长沙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城的历史照片。作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赢得解放的时间是
A.1948年8月
B.1949年4月
C.1949年8月
D.1949年9月
34. 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35.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36.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①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②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37.《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推进了自己的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材料中的 “历史转折点”是指:
A、内战的爆发 B、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政协会议的召开 D、三大战役的胜利
38.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这一电令的战略意图是
A.在内线大量歼敌,收复失地 B.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C.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D.调动国民党军队,与其战略决战
39. 1962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新词语》的书籍,“收词范围以解放以来党和政府的文件及报章杂志中常见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新词和新语为主,酌收一小部分自然科学新词”共一千多条。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含“革命”(26个)和“阶级”(17个)的词汇。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 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导向 B. 人们的革命观念、阶级意识逐渐强化
C. 长期革命斗争的约定俗成 D. 左倾错误愈演愈烈
40.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41.选A
4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4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进行“基本制度选择”提供了条件。当时中国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4.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4年以来,援助西藏建设60多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在西藏贯彻落实了
A.民族团结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平等原则 D.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经济平等原则
45. 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46.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发动国民火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47.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4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其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48.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各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此前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3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社会原因。(7分)
【答案】(1)三权分立,保障分权与制衡;联邦权与州权,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
(2)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奴隶制身份上和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
(3)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49.(2010·淮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分)
49.(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
(4)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2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分)军阀割据。
(5)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50.(2010·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摘自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四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希腊是如何提防材料一中的英雄人物的?(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为提防材料一中英雄人物的出现,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2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根据材料四,概括是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5分)
【答案】(1)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最高权力属于公民集体;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其主张在当时未能实现的原因。(5分)
(2)据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政治主张的不同点。(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4分)
(4)结合上述问题,你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有什么认识?(2分)
【答案】(1)主张:反对君主专制;设置官职以分君主权势;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机构。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比较脆弱;专制主义制度的压制。
(2)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3)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实行民主政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民主政治建设应符合中国国情,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2.(2010·嘉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一中的“上”指那位皇帝?主父偃的的建议就是后来的哪一制度?(2分)
材料二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特点(4分),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2分)w.w.w.k.s.5.u.c.o.m
材料三 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各个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体现出的共同特点。(2分)
53.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即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四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l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珞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1人,其他代表2人。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2分)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2分)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3分)
【解析】(1)结合美国宪法中体现的分权制衡原则及两党政治回答,分析目的时可从防止专制的角度入手。
(2)本问是对美国联邦制的考查,注意从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关系及国家主权的归属两方面分析;
(3)注意辛亥革命最终要在中国建立的政体类型:民主共和制;分析原因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出发,从经济发展、政治阻碍等角度回答;
(4)本问考查的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提炼即可。
【答案】(1)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目的: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统一得1分)
(3)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
(4)法律保障;广泛的民族性、民主性;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相统一
54.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近百年反对外来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中国人民近百年以来蒙受列强侵略的耻辱。壮大了人民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同时也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11月27日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新闻稿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三谈谈抗日战争胜利影响的具体表现。(3分)
(3)试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五四运动与抗日战争的异同(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
前两题要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第(3)题要依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注意从斗争方式、组织方式、
(1)使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位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根据地得以壮大;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战中中国军民抵抗者日军的大部分力量,也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上的反法西斯战争。
(3)相同点:①参加革命的广泛性②以反日为主的反帝爱国的民族斗争③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④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⑤背景都是民族危机
不同点:①斗争方式:前者是和平斗争(罢课、罢工、游行示威),后者以武装斗争为主
②组织方式:前者是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后者有中共领导,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基础,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支援
③斗争时间和影响:抗日战争持续八年,中国人民负出重大的代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