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基础训练
1.从下列哪个朝代开始,丞相不再对皇权构成威胁 ( )
A.汉朝 B.唐朝 C.秦朝 D.明朝
2.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3.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4.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说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又“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自专权,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变成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设置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5.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6.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7.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8.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9.清代统治者能够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
①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②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③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④对少数民族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 )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能力提升
1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旅游团到北京故宫博物馆参观,走到下图(军机处外景)处时你如何向游客进行解说?
要求:依据史实,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解说词。
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要解决哪些矛盾?皇权总体呈现的演变趋势怎样?
(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3)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
答案
一、基础训练
1.D 2.D 3.A 4.D 5.D 6.A 7.A 8.B 9.D 10.D
二、能力提升
11. 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权职不断扩大,参与处理军国大事,但他们本身品位不高,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不仅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皇权。它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12. (1)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解决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皇权演变的轨迹和趋势:皇权不断加强。(2)唐朝设三首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权力。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加强。(3)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