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杂剧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故又被称为北曲 B.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杂剧的代表作品 C.杂剧的固定演出场所被称为“勾栏” D.杂剧的发展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但却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 解析:选D。根据所学,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中国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当时,在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各种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时人称之为“瓦肆”或“勾栏”。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讴歌反抗精神的高水平剧目。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本题中D项“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排斥”说法错误。 2.下图的杂剧作品,作者是(  )  《西厢记》插图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解析:选D。《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3.京剧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这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大事发生于(  )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道光年间 D.同治年间 解析:选B。乾隆为庆祝八十大寿,请来徽班进京助兴,随后四大徽班进京。 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杂剧俑和京剧脸谱反映的是戏剧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请看关于戏曲的对联: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材料3: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从2005年开始实施。从2005~2009年,中央财政每年都投入一千万元作为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专项资金。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2的对联说明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什么艺术特点? (3)材料3说明了什么? 解析:第(1)问要根据图片确定好戏曲的历史发展阶段;第(2)问关键在于把握好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第(3)问则要看清戏曲的成就与危机。 答案:(1)图一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图二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 (2)虚拟性、写意性的特点。 (3)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困难;国家大力支持、保护传统艺术。  一、选择题 1.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结合元杂剧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元杂剧盛行于全国,由此排除④。 2.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 A.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C.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D.把元杂剧艺术推向顶峰 解析:选A。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社会意义,不是其他方面的影响,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而作。 3.(2011·高考福建卷)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解析:选A。乾隆末年,三庆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即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京剧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成为民族瑰宝。综上所述,可知选择A项。 4.清代戏曲家朱素臣脍炙人口的昆曲名作是(  ) A.《墙头马上》 B.《倩女离魂》 C.《浣纱记》 D.《十五贯》 解析:选D。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是脍炙人口的昆曲名作。 5.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你知道歌中所描述的是哪一种戏曲形式吗?(  ) A.杂剧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解析:选C。脸谱是京剧的基本特征,不同颜色的脸谱有不同的内涵。 6.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梅兰芳》获得最佳电影奖。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 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以下关于京剧产生发展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种地方剧在此融会贯通 ②艺术家的不断努力 ③乾隆帝八十寿辰,“徽班进京”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契机 ④徽戏作为“百戏之祖”不断融合吸收,兼容并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百戏之祖”指的是昆曲,故应排除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7.右图演员的划浆动作体现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哪一特点(  ) A.综合性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性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戏曲的基本常识。从图中可以看到演员的划浆的动作既是真实生活的概括,也是真实生活的升华。体现了舞台上的虚拟性。故选C项。 8.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50~60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解析:选D。A、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只表述了事物发展的内因,而未突出新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具体因素。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2: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2说出京剧艺术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 (3)京剧艺术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特点和意义。第(1)、(2)问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3)京剧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京剧中的旗 在京剧的演出中,观众常常发现在一场戏中出现不同的旗,它们的形状、颜色、图案和尺码都不一样,这些旗在剧中的喻意各有不同。 八卦旗 5尺见方,由外向内用红、黄、蓝、白4种颜色组成,在白色中心印有一个八卦。戏中八卦旗常在将领布兵时用。 红门旗 2尺见方。中头名状元骑马游街时,常用它鸣锣开道;差人身上背的公文、商人外出时的包裹,也都用红门旗。 跃虎旗 形状与八卦旗相似,不同的是白色中心印有一只金黄色的飞虎,常用来表示军队的英勇无敌。 车旗 3尺见方,黄底的旗面上有一个黑车轮。剧中人需坐车时,往两车旗中间一站,就表示人已经坐在车上。 黑门旗 形同红门旗。在戏中表示阴森。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