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是从原始歌谣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下列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
解析:选A。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诗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
A.抒发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C.体现了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解析:选B。结合屈原的遭遇以及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他是借诗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3.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这位诗人最该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诗歌风格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中“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是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的描述 ,李白就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主要写讽喻诗,孟浩然则是山水诗人。
4.中国古代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男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形。这部长篇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解析:选C。从材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都可以判断出这部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5.阅读下列图片:
请从文学的角度回答:
(1)对四幅图片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归类,并说明这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
(2)图二、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图一、二和图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哪两个时期?
解析:回答本题要求有文史结合能力。从风格来讲,《诗经》中的诗和杜甫的诗属现实主义风格;屈原和李白的诗属浪漫主义风格。从内容来看,屈原和杜甫的诗都有忧国忧民内容。从时间段来看,《诗经》、楚辞是我国诗歌奠基时期,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1)图一、四反映的是诗歌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图二、三反映的是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特点则是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因为屈原、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图一、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奠基时期,图三、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繁荣时期。
一、选择题
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泣,想见其为人。”意思所指( )
A.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司马迁的言辞之间表达了对屈原的尊敬,A、C、D三项均与此意不符,B项较为准确。
3.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以下诗人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屈原
解析:选B。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选项D;李白的诗歌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杜甫的诗则重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孟浩然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
4.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漱玉古韵》节目中,李清照经典词作《如梦令》被重新编曲演绎:夜色中,一池湖水,水波旖旎,鲤鱼穿行其间。荷花灯亮起,九曲桥相连,白鸟飞过,舞者衣袂飘飘。这充分体现了《如梦令》的特点是( )
A.通俗 B.豪放
C.婉约 D.怀古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一池湖水”“水波旖旎”“九曲桥”“白鸟”等以及图片柔美的意境,体现的是一种婉约的特点。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给出的情境,提取关键信息,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
5.著名作品《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天涯沦落人的彷徨愁苦。这种文学形式是( )
A.话本 B.诗歌
C.散曲 D.小说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散曲特点。《秋思》是马致远写的元散曲。
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作品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宋代的晏殊和楚国的屈原所作,唐、宋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和词,战国时期屈原创作了楚辞体。
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神秘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宗教化 D.逐渐平民化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一步步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日益通俗化、大众化、市民化。
8.明清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下图是我国明清四大名著的插图。如果从“四川、江东、桃园、结义”这几个词语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话,它最可能是下图哪一插图所代表的著作中的( )
解析:选A。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从“桃园、结义”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历史小故事,即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共谋大业,这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而A项赤壁大战也是出在《三国演义》,故答案是A项。
二、非选择题
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3)从材料2、3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第(1)题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第(2)题,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式自由灵活,句末常带“兮”字;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第(3)题根据两人诗词特点分析。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南宋辛弃疾的作品表现出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诗歌作为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反映,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辨证关系。
答案:(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离骚》。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张三影”的由来
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一次,一位客人称赞他:人们都叫你‘张三中’哩!因为你的《行香子》写出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佳句。张先不以为然地说:“那倒不如叫我‘张三影’吧!”客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影’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于是,“张三影”便传开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