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孙中山一生追求“天下为公”,致力于救国救民。其思想主张中,有利于富国富民的是(  ) A.实业救国,限制中小资产阶级 B.创立民国,废除专制 C.发展实业,实行耕者有其田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选D。根据关键信息“富国富民”可知,题目考查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正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2.如图所示为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关于民族主义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选C。题干中强调“现实意义”,③④带有排满性质,体现了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排除包含③④的选项即可。 3.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孙文的“三把利剑” (见下图)。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儿完了。关于清末这“三把利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三把利剑”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三把利剑”虽然不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但能够彻底解决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土地问题 D.“三把利剑”推动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C。根据图片所提供信息可知“三把利剑”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不是彻底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国民党“一大”宣言 解析:选C。孙中山的遗嘱“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实质上指要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故正确答案应为C项。 5.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选C。新三民主义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并非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理论,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6.一位同学在解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问题时写了下列观点,请你指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 A.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解析:选D。D项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评述,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指导。 7.201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生119周年纪念日,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一个农民的儿子,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奇迹。”下图反映的毛泽东创造的“奇迹”是(  )  毛泽东在井冈山 A.发动秋收起义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 D.进行“三大改造”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毛泽东在井冈山”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的毛泽东,与之相关的应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8.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24面党旗”标志着“24个春秋”判断,该会议召开于1945年,故C项正确。 9.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选B。从时间发展来看,最符合题意的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0.几位同学在评价毛泽东思想时发生了争执,你认为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B.它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思想 C.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 D.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解析:选D。虽然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比较大,但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 11.“推倒三山,三番起伏,三中扭转乾坤,星陨黯三光,三卷雄文垂后世;颁行两制,两地回归,两姓权衡资社,拳伸硬两手,两巡灼见指前程。”这是一副悼念国家领导人的挽联,根据内容判断悼念的对象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解析:选D。材料中“颁行两制”,即实行“一国两制”,“两地回归”即香港、澳门的回归,可以判断是邓小平。 12.《时代》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自1923年创刊以来,从未间断对中国的报道。右图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你认为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 A.他启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B.他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美国需要了解他 C.他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他客观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 解析:选A。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向世界。 13.下面漫画反映的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的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三民主义 解析:选B。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票证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应源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14.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各级党组织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攻难克险、争创一流、尊重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开路先锋”精神,广泛开展了“树立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做出新贡献”“争当新型劳动者”的活动。这表明(  )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唯一指导思想 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邓小平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①②两项的表述符合材料,也符合事实。③ 错在“唯一”的表述上。④说的是邓小平理论,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15.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引领了中国10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三者在理论创新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坚持(  )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辟蹊径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从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及其产生的背景来看,他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孙中山手书  材料2: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1中的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作用?(8分) (2)材料2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4分) 解析: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世界潮流”,其重要思想要结合材料1中图二内容归纳概括,“作用”一问要注意限定语“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第(2)问要依据材料2总结“背景”和“情怀”,“两大理论”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根据教材作答即可;第(3)问属开放性题目,可在不脱离材料的前提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①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潮流。 ②思想:三民主义。 ③作用: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①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③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17.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2012年12月18日是中国改革开放34周年纪念日。2012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纪念日。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与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两位伟大历史人物是分不开的。西方世界也一直关注着它,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于1949年2月,邓小平于1979年1月和1985年9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成为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图三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图一、图二两期《时代》周刊的标题中所反映的这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贡献。(6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8分) (3)你如何看待图三中《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论证你的观点。(6分) 解析:第(1)和第(2)问较为基础。第(3)问关键要抓住“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这一信息提示。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和经济成果都没有背离社会主义,而是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①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②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 (2)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