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教育。
2.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材料论述出自( )
解析:选B。材料论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者是毛泽东,故选B项。
3.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青年学生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这份报纸是下列哪个时期的(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于“文革”期间。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 )
A.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
B.制定《义务教育法》
C.发起“希望工程”
D.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11工程”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制定《义务教育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希望工程”是在1989年;“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
5.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在当时,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哪些指导方针?
(2)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有何作用?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作答;第(2)问要从教育方针的指导作用和意义角度概括。
答案:(1)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
一、选择题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 )
A.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 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解析:选A。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教育处于混乱状态。
3.“文革”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或损失,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
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4.右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减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解析:选D。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导致了D项中现象的出现。
5.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解析:选A。“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面向世界” 强调与世界接轨。
6.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的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与此相关的只能是《义务教育法》。
7.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题干强调的是邓小平对教育的贡献,而④是在“大跃进”时期,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
8.2011年新年伊始,山东的教育改革风暴引起全国关注,齐涛厅长指出:山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而是一种“回归”。历史上,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或做法仍值得今天借鉴的有( )
①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德、智、体都得到发展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③取消高考,直接推荐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B。题干中教育的“回归”是指由应试教育回到原来就提倡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②③是“文革”期间的做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5月24日)
材料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中邓小平这段谈话的背景是怎样的?
(2)材料1和材料2所阐述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3)据材料1、2回答,为什么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第(1)问从材料1的出处可知,主要从“文革”期间对教育轻视和“文革”结束后在教育方面的拨乱反正方面归纳。第(2)问注意题目要求是共同点,要注意语言的简练。第(3)问依据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针对“文革”时期,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做法;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
(2)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国力的强弱,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培养。
工农兵学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被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主要问题是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动乱后如何招生。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中国又恢复了唐以前的推荐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额分配给各部、各省和部队,再由它们逐级向下分配名额,一级一级地分到工厂、县、和师。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