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佛教和法家思想 C.道家和墨家思想 D.佛教和墨家思想 解析:选A。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而不是吸收法家、墨家思想而形成的。 2. “双凤亭”(如图)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因为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人称双凤,所以此亭命名 “双凤亭”。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选项A为孔子主张;B为孟子主张;C为王阳明主张;D为二程主张。 3.下图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思想主张属于图中人物的是(  )  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图中人物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看出①②③都是朱熹的思想主张,而④则是陆九渊的思想。 4.阳明山原名草山,据台湾府志记载:“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提出“春秋大一统”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2: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因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回答: (1)材料1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材料2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解析:解答关键是将材料中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第(1)问关键了解“花”与“人心”喻指物质与意义,难点自破。第(2)问主要从王阳明的心学提出的根本目的方面去剖析。 答案:(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2)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树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一、选择题 1.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提取信息,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选项B是现象而不是本质问题,不正确。选项D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也不正确。三人坐到一起辩经论道,说明儒、释、道三种思想有交融之处,事实上从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故可排除选项C。 2.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儒家思想注重气节、品德,主张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3.有人问程颐:“寡妇孤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解析:选A。选项B是二程提出的认识论,选项C、D是王阳明的主张。二程认为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4.“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解析:选D。仔细阅读材料,体会对联的内在含义。其中朱子暗指朱熹,鼻孔子暗指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的意思就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5.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朱熹是儒学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忠孝廉节”体现了儒学对修养、道德等方面的重视。材料中体现不出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首先排除④。 6.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现能力。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  )  解析:选D。王阳明借鉴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 8.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下列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1)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在缓和阶级矛盾方面的思想主张。 (2)宋代理学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朱熹如何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 (3)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治世,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治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 解析:(1)从学过的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人的政治主张便可以答出。(2)理学是从唐代开始的“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3)此题从两者的阶级本质和统治方式入手。 答案:(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荀子主张“仁义”“王道”;老子主张“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古代的“治世”主要靠人治来维持,今天和谐社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古代“治世”局面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今天和谐社会主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程门立雪  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杨时和游酢还站在雪地里。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