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制度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由此可判断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2.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解析:选C。李贽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圣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 3.右图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思想家,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明显看出其核心意思是批判君主专制,而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黄宗羲。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归纳材料信息说明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理性,不务实际。A、B、C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2: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3: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私者,人之心”“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等即可归纳;第(2)问注意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把思想主张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第(3)问注意“经济思想”的限定条件,明清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答案:(1)都肯定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 A.科技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的演变 D.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明清之际,随着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某个课外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明末清初思想的大辩论。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存”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的意思是“没有孔子的话,历史就像处于长夜中失去光明”。C项的意思是“孔子的学说,广大悠久,与天地共存”。A、B、C三项都强调了孔孟学说的重要性,李贽反对过分推崇孔孟等人的学说,故可排除。D项的意思是“圣人的学说就像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一样普通”,D项最可能得到李贽的赞同。 3.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李贽思想的特点是离经叛道,因而B、C两项错误;李贽批判的是封建儒学,D项不符合题意;李贽认为自己的思想不容于世,A项是其原因。 4.面对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窘境,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主张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主要有(  ) 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批判,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是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三人。 5.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王阳明 解析:选C。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可知,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农民们的看法提出质疑。 6.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 A.都是进步思想 B.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都具有民主色彩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解析:选A。韩非子处在战国时期,在当时主张君主专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进步的思想。黄宗羲处在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君主专制日益腐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抨击君主专制同样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所以选A。 7.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解析:选B。顾炎武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主要抨击的是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是统治思想和经济政策。这一思想重在激发人们对国家兴亡的社会责任感。 8.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解析:选A。王阳明的言论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的说法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A项说法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2: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1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1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 (3)综合材料1、2,指出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进步思想家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第(1)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针对君主专制的弊端,顾炎武主张分君权,材料信息能体现这一点;第(3)问,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又起反作用,依据此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 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 (3)共同: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指出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的观点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2003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湖北省人大代表讨论时说:“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 ‘黄宗羲定律’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