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专题二十四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选择题
1.(武汉市2013届高中毕业生三月调研测试)“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并且在法律和风俗中得到体现,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在此后半个世纪终于演绎成“欧盟”。这主要因为
A.经济联系日趋增强 B.民主制度广泛建立
C.国际局势趋向和平 D.民族特性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民族特性和政治自由”是指民族排他性和民族独立性。“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欧罗巴合众国”即欧洲同一国家。分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其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人口4.85亿,首都暂定在布鲁塞尔。之所以称现在的欧盟为“欧罗巴合众国”,因为已经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十分相似了,唯独缺少武装部队。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A。
2.(山东省潍坊三县联合2013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中国崛起尚未对美国构成严峻的挑战,排除A;世界多极化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美国仍处于实力上升的阶段;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没有放弃建立单机格局的政策。排除ABD,故选C.
3.(山东省潍坊三县联合2013届高三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闯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十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结束。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主要是在苏联解体后,题干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带来的弊端弊端,故选D
4.(江门市2013届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我们代表99%”、“华尔街是贪恋和腐败的象征,但是他们之所以这样,是政府允许他们这样”、“现在就革命”、“要工作,不要战争”,这些是今年美国“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中的口号。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美国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B.质疑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C.主张推翻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D.出现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趋势。C项中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以上内容是属于经济要求而没有体现政治要求。AB项体现题干中“华尔街是贪恋和腐败的象征……是政府允许他们这样”一句,2011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D项符合相关内容。
5.(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19日晚巴黎峰会上,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其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抓获后因伤重不治身亡。以上材料表明了( )
A.联合国在当今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弱 B.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C.平等协商,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D.美国强权政治完全操纵国际政治格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A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说法与本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本题选B项,材料说明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缓和与动荡并存。
6.(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展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利比亚多处军事和民用目标遭到导弹袭击,造成平民伤亡,建筑设施严重毁坏。这表明
A.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B.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很漫长 D.霸权主义仍在影响和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因素。根据题干提示“法英美展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说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是影响国际局势紧张的主要因素。
7.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2011年初,埃及首都开罗不断发生群众示威,久掌政权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立即下台。继而,利比亚反对派推翻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掌权的卡扎菲政府;这些反对派的背后,都有西方力量的支持。也门局势持续动荡;号称对“中东心脏”叙利亚和伊朗相继面对美欧的外来压力。你认为造成北非西亚地区局势动荡,除了经济和宗教上的原因以外,还有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存在 ②冷战压抑下的民族问题的逐步暴露
③社会制度的矛盾 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滞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引起北非西亚地区局势动荡的原因,根据有关对中东问题相关知识点所学,第①项正确,美苏两个大国介入这一地区使矛盾复杂化;第②项正确,原先冷战下存在的民族问题,现在暴露出来;第④项说法正确,各国民主化进程缓慢。本题选B项,第③项说法错误,这一地区不存在社会制度的矛盾。
8.(山西省太原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1992年某日,莫斯科某学校一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表示:“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他
A.反对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B.对社会剧变感到茫然不解
C.惋惜苏联的历史走向终结 D.感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答案】B
【解析】考查苏联解体。把握时间信息以及材料中的“我不知道……更不知道……”,即可判断选择B项
9.(珠海市2013届第一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实行私有化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苏联的解体
C.赫鲁晓夫与他的秘密报告 D.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解体。根据题干信息综合分析,因选B项。A项不包括“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C项不包括“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题干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是不是“改革开始”。
10.(广州市执信中学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时,就美苏两极对峙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结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不正确的是
A.浪费大量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B.导致德国和朝鲜的分裂
C.使得世界人民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D.导致东欧剧变
【答案】D
【解析】考查两极格局的消极影响。东欧剧变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并非两极格局所致,选D。
11.(安徽省宿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图中的Irag、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在冷战结束后屡屡发生漫画中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B.南北差距日益拉大
C.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D.恐怖主义威胁世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都是由美国或美国带头发动,表明了美国试图独霸世界的野心,故选C。
1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右图为20世纪后期苏联的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此漫画寓意在于( )
A.批评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
B.讥讽美国的冷战政策
C.揭露美国的和平演变阴谋
D.提倡美苏和平共处
【答案】B
【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到有两三个人在把核弹装进一只白鸽模型的身体里。这幅漫画反映了美国表面上谈和平,一方面却在背后用核弹来威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本题选B项。
13.(江门市2013届普通高中高三调研测试)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根据图上所示,“处于单极趋向与多极趋向之间的游移力量”有可能在“要求单极化趋势的势力”和“要求多极化趋势的势力”两股力量之间,体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是“一超多强”,其中还有多个力量在“一超”与“多强”中发展。
14.(安徽省黄山市2013届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 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 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C
【解析】考查多极化格局。从材料“……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可知发展中国家和东方正在崛起,则反映了多极化格局。
15.(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口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A
【解析】考察对当今世界局势的理解。关键信息是:“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即可知当今的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16.(河南省豫南九校201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A.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考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理解。之所以出现“伙伴关系”“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要是由于各自国家的调整。A已经形成错误;B实质性变化错误;c各国的追求不对。故选D。
17.(河南省豫南九校201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考察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理解。材料体现的就是经济的合作性加强,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整体世界是和平,局部仍然动荡。整体局势是一超多强。故选C。
18.(2013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24题)图7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图7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不结盟政策 ③经济全球化潮流 ④多极化趋势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从图片上可知“和平鸽”是以联合国为首,亚欧经合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为两翼,非洲、大洋洲和南美为尾,心脏为亚洲国家联合会。
19.(2013年江西省六校高三年级联考34题)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B.“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国际格局。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题目体现的是不稳定的一面,故选D。A不符合和平与发展是主流的世界局势。排除A。B与题意无关。材料里并不全是恐怖主义所为,排除C。
20.(2013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7题)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演变。当今世界,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但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并未建立起来,故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C与材料信息无关;“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故选D。
21.(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35题)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应该是:见山不是山,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即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而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2.(2013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题34题)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政权的更迭,美国议员甚至狂言“阿拉伯之春”应该进入中国。引起这场所谓“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的原因可能是
① 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使的西方国家长期插手该地区事务
②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普通民众“被剥夺感强烈”
③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残酷性导致其落后状态固定化
④ 多极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霸权战略与中国反霸权战略长期对抗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A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国并未插手中东内政,④与中国外交政策不符,排除④,故选A。
23.(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历史试题19题)据中新网2013年2月18日报道:“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40%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伊朗封锁该海峡,将对日本的能源供应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日本有必要向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支援……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该报道不能证明日本
A.与美争夺石油资源 B.维护与美战略同盟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从材料中“日本有必要向在霍尔木兹海峡周围展开的美军舰队提供协作支援“可知B、D正确;从”日本政府正在计划向霍尔木兹海峡派遣一支海上自卫队舰队”可知C正确。A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
24.(2013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中三年级三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7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发动机。有组织预计,2011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达到70%,2040年四国经济规模可能会超过七国集团,四国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强大。上述事实表明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南北发展不平衡仍是全球最突出的问题
C.世界格局正逐步向多极化方向演进
D.金砖四国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答案】C
【解析】考察对经济多极化的理解。材料突出的是“金砖四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故选C。
25.(2013年辽宁省沈阳、大连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33题)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指出,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做出新的判断。“新的判断”是指( )
A.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C.大规模战争有可能发生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答案】D
【解析】 考查新时期的国际关系。从材料可知“新的判断”是与“战争危险”相对的,选择D项。
二、非选择题
1.(2013年湖北七校联考文综历史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栗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①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美国国防部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有三:⑴传统的两洋战略;⑵“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际地位上升;(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其实质是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③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而美国在本地区构建的“小北约”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④中美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12分)
2.(2013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综合练习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40题)(26分)二战后,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图5
(1)观察图5,概括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原因。(8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共体成员国形成、发展过程的认识。第一问成员国变化的特点可以从数量和地域两方面加以概括。第二问原因可以从政治因素: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因素:欧共体经济发展归纳即可。
答案: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员国数量加速增长;成员国地域从西往东扩展。(4分)
原因:欧共体(欧盟)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对欧洲其他国家有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欧冷战对峙局面结束,大量东欧国家加入欧洲联盟。(4分)
3.(2013年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试题39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6分)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世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1900年前后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47年
美苏冷战开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依据上表,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方面,概述20世纪上半期的变化。(12分)
材料三 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是,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也许它将是我们所见证的最后一件由欧洲主宰的世界大事。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
(3)为什么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8分)
【解析】第一问“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的是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再结合1500年前后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回答即可。
第二问阐述变化主要是把材料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归类,再阐述其对社会的深远意义即可。
第三问分析1989年会被视为20世纪结束的标志时要注意材料所阐述的角度:“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1989年首先是属于欧洲的,也许它将是我们所见证的最后一件由欧洲主宰的世界大事”。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即可。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人类从分散孤立发展逐步走向整体世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总之,1500年前后人类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6分)
(2)政治角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经济角度: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科技文化角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每个角度4分,共12分,每个角度回答两点即可)
(3)可从三方面展开。
从欧洲的视角来看,如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结束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构成的系统性挑战;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世界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从20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0世纪世界进入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的时期,1989年这种对抗局面在欧洲基本结束。(8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