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答案】C
【解析】“毋以妾为妻”,实际上维护了正妻的地位,也就维护了嫡长子的独一无二地位,从而维护了宗法制。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并对应分析备选项中的各项制度,正确答案为B项。
3. “炉灰筑不了墙,女儿供养不了爹和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2400万。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答案】A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宗法制,宗法制重视血统,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家庭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因而形成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4. 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轻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周,改“帝”为“王”。明确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是依据( )
A.皇帝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国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能力,“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是奴隶社会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主要特点。
5.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答案】B
【解析】“与商贵族共掌天下”明显不对,排除A项;周公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国直到秦朝才建立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排除C、D两项;在异姓诸侯国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其目的是对异姓诸侯国拉拢并控制,故选B项。
6.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体现了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7.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因西周主要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故属于平民的乙是不可能被分封为诸侯王的。
8.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王国维是史学界权威,其考证比较可信
B. 谭其骧《秦郡新考》是最新研究成果,比较准确
C. 历史研究受时代和史学研究者本身的局限
D. 两位学者的结论不一致,都没有参考价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任何学者的研究都有主观性,其研究成果都会受时代和史学研究者本身的局限的制约。
9.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周天子”“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特点,故选A项。
10.《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提供的主要信息是“秦以前,民可用金玉;秦以后,金玉为皇帝专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信息体现了该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征。
11.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官员是由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员,他们负责地方行政,不能定期朝觐皇帝,也没有世袭权,更不能监督监察百官(负责监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12.战国时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始终说,按他的说法,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秦始皇采用此说,把秦朝定为( )
A.水德 B.金德
C.土德 D.木德
【答案】A
【解析】按照五行相胜说,水灭火,而秦朝取代了周朝,故秦朝应定为水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分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妾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两种制度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高低赐土地,受赐的诸侯应向周王尽一定义务,定期朝觐周王。否则将会被治罪或周王率天下诸侯讨伐之。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都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一,说明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概括指出皇帝制度的本质特征。
【答案】(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权威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位世袭。
(3)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4)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