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两税法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考点】课标外考点:唐两税法。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第一、二单元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1.(2013·福建文综·41)(16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考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013·重庆文综·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 【考点】春秋战国变革 【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 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3.(2013·江苏单科·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考点】商鞅变法 【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2分)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分)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1.(2013·江苏单科·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 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 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考点】孝文帝改革 【答案】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1分)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1分)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2分)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1.(2013·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考点】王安石变法。 【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1.(2013·浙江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3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4分)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局限性。(3分) 【答案】(1)C (3分) (2)贡献: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4分) (3)局限性: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反封建不彻底。(3分)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1.(2013·北京文综·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考点】近代俄国对外战争 【答案】B 2.(2013·上海单科·20)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 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 问题。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 A. 明治维新 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动 D.南北战争 【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3.(2013·重庆文综·13)(20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 变化,( 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 分) 【考点】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边疆的危机 【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4.(2013·上海单科·37)“他们”(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4分) 【考点】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37.(1) 水平1:基于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8分) ·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依靠权利与义务(契约、法律关系)来维系的;如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但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或有权继承父辈的田产、使用当地的磨坊,但要向主人纳税。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或判断理由不准确(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37.(2) 水平1:做出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一致,且概括正确完整。(4分) ·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但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据此可知,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水平2:做出的概括与材料中的信息部分相合,或概括较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 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考点】清末新政、戊戌变法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1.(2013·海南单科·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考点】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 【答案】(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