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专题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 考试时间:45分钟; 第I卷(选择题)(30分) 1.表3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表3: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思想-制度 C.器物-思想-制度   D.思想-制度-思想 3.下列成果中体现人类先进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是①郑观应 提出“与外国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想②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④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 C.救亡图存???? D.反对专制统治 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有: ①早期维新派——“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 ②维新派——“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 ③辛亥革命——“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④?五四运动——“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江苏 浙江 广东 直隶 山西 陕西 河南 广西 贵州 云南  175 154 108 77 3 4 6 3 1 2  ①地理上的方便 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 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 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8.歌曲 《走进新时代》 唱道:“ … …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第一、二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 9.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10.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领导人为核心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12.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 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1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救亡图存 B、反抗外来侵略 C、发展资本主义 D、反对专制统治 1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C.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 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4分) (3)20世纪初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社会因素及相关实践活动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许多周报都是政党的喉舌,然而后来都成为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在19世纪70年代,廉价的木浆纸开始用于印刷报纸。早先凸版印刷、平板印刷、铅板印刷使把图片或卡通与正文结合起来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读者的兴趣。为了提高发行量,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最先采用大字标题,连环漫画和体育栏目、以及星期天的副刊、它所设定的内容是迎合或娱乐大众,暴力的或耸人听闻的亭件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19世纪西方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彼西洋各国之新报,亦系传递各国国家之事,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行一言,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邸报(注:中国古代官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 《邸报剐于新报论》,载1872年7月13日上海《申报》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洋新报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业在上海兴起的背景。(6分) 材料三 综观《民报》1至26号(1905年~ 1910年),286篇文章,75幅图画。提及太平天国的共有54处。……较当时同类报刊,《民报》的这个数量已绝对是排第一了。 ——王政:《<民报>政论家之太平天国观剖析》 (3)《民报》是哪一政党于何时创办的?结合所学,说明《民报》关注太平天国主题的目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分) 试卷答案 1.A2.A3.C4.C5.D 考察学生基础知识运用能力。“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是辛亥革命所倡导,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6.C7.B8.B9.D10. B11.B12.A13.D14.A15.C 16.(1)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1分)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1分) (2)说明: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3分)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展实业救国活动。(2分) 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2分) 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领导了新文化运动。(2分)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答参加维和行动等也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答出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活动亦可)。(3分) 17.(1)原因:政党政治的发展;造纸﹑印刷技术的进步;报刊经营者的策略; 大众需求的增长。 (2)特点:内容涉及广泛,迎合读者趣味;读者遍及各界,以平民大众为主;文字 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日渐商业化。 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化发展;洋人在中国办报;近代西方传媒观念和技术设备的传入;民族工业的兴起。 (3)1905年,中国同盟会。 目的: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主张,号召人民参加反清革命。 (4)作用:传播西方文明;宣传进步思想;促进经济活动;推动近代社会转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