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3年高三历史精选试题专项限时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I卷(选择题)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做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 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 D.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3.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④喜欢听京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 有( )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6.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7.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8.《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 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 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9.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10.老师介绍下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其中说法较为正确的是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有可能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有可能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有可能是汉代的作品 D.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有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而失去正统地位 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 ④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13.北京大学马克尧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材料中伏尔泰没有认识到 A.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思想 B.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等的精神 C.儒学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D.儒学可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等级制度武器 14.史学家陈寅恪称:“华夏文明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反映宋代文 化繁荣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理学的形成 ③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④书法艺术个性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6.中医、京剧和中国画都是国粹。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 B.张仲景的《本草纲目》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C.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D.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7.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18.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19.穿越时空,假若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 ①用楷书抄写《论语》②学习《九章算术》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①③ B.②④ C.④ D.全部无法做到 20.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1.“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22.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23.“秩序井然…‘清新”“丰满华丽…‘理性美”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特征。 它所折射出的历史时期分别是 A.明清、南北朝、唐朝、宋朝 B.西周、战国、唐朝、宋朝 C.西周、南北朝、汉朝、明朝 D.西周、战国、汉朝、唐朝 2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 ①③④ 25.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华盛顿肖像赠送给徐继畬,他在赠送仪式上说:“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这一材料表明 A.徐继畬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 第II卷(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1)结合材料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1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1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与材料一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1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材料二: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他一生著述甚多,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材料五: 和一们朋友在郊外看风景时,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由此判断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们思想家的思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3分) (2)材料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有何关系?(2分) (3)材料三的提出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其结果如何?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他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2分) (5)材料五中的他是谁?请从哲学的角度评价他的观点。(2分) (6)综上所述,简要总结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 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 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 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4分)原因何在?(6分)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试卷答案 1.A2.C3.D4.C5.D6.D7.C8.C9.C10.B 11.B12.A13.B14.D15.A16.B17.A18.A19.C20.B 21.A22.D23.B24.A25.B 26. 27.(1)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3分 (2)仁政。是对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分 (3)适应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分 (4)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孟之后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2分 (5)王阳明。属于主观唯心论。2分 (6)孔子创立儒学,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董仲舒将儒学发展为新儒学并使其成为正统,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明代王阳明又把理学发展为心学。4分 28.①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② (8分)努力: 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