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3年高三历史精选试题专项限时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I卷(选择题) 1.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分别是( ) A.郡县制、设置中朝????????????? B.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封异姓王”??????? D.郡县制、设刺史 2. 近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但有些电视剧常常出现违背历史真实的镜头。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 ①《汉武大帝》中刺史多次弹劾地方官吏? ?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数字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世卿世禄 ②门阀地位 ③才能道德 ④文化文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4.史学家陈寅恪称:“华夏文明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反映宋代文化繁荣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理学的形成 ③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④书法艺术个性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 《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 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 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6.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的是 A.封建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1.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反映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12.在古代的中两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艮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占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13.下列关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叙述,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14.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 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 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16.“铁券”(右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 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A.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B.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C.说明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17.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反映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18.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19.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中央集权制 D. 世袭制 20.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2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作者生活的时代应是 A.秦朝 B.晋朝 C.唐朝 D.宋朝 23.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曾经使中国引领世界文明达2000年之久,这其中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因素,这些合理因素包括①强化了国家和民族认同感②统治者把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③服从意识有利于增强对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执行力④面对灾难中央政府有全国性的应急处理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 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25.“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与宰相的矛盾尖锐,由谏官来调节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 26.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越窑的青瓷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28.某中学开展“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29.1867年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一幅华盛顿肖像赠送给徐继畬,他在赠送仪式上说:“华盛顿与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与中国人民一样,坚持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这一材料表明 A.徐继畬崇洋媚外且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赏识 B.美国政府鼓励徐继畬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C.美国政府为维护在华利益积极扶植代理人 D.中美通过早期的文化交流开始了彼此间的了解 第II卷(非选择题)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四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兴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分) (3)材料三中,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根源。6分在材料四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什么?(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2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材料3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4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                     ——《新华网》 请回答: ⑴材料1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4分) ⑵材料2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6分) ⑶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4分) ⑷结合材料4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4分) 3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子强调“仁、礼、孝”等个人的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⑴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不同。(4分)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的目的。(2分)他又是怎样“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的?(6分)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2分)据材料分析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2分) ⑷西汉以来,古代中国儒学不断发展,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地位的现象给我们以怎样的历史启示?(2分) 试卷答案 1.B2.C3.B4.D5.C6.A7.A8.B9.C10.C11.B12.C13.D14.A15.C16.B17.B18.D19.C 20.B21.B22.B23.A24.A25.D26.C27.C28.D29.B 30.(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世袭等。(3分) 后果:世家大族没落,国家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3分) (2)察举制。(3分)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分) (3)观点:不论贵赋,选贤用德(或尚贤)。(3分) 根源:墨子是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的代表。(3分) 史实:卫青以家奴的身份,任借才能拜车骑将军,赐爵关内侯。(2分) 31.⑴思潮:人文主义。(1分) 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3分) ⑵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6分) ⑶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猛烈抨击,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4分) ⑷意义: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答出两点即可)(2分) 32..⑴特征: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2分) 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恢复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4分,其他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⑵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分) 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儒家学者为官;建立太学和地方学校;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思想。(6分) ⑶原则:存天理,灭人欲。(2分) 原因:朱熹约束人的正当欲求,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2分) ⑷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