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测试
1.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被称之为“中国工业化奠基之役”。关于该计划的制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将国家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B.充分考虑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实际情况
C.既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又考虑到备战和地区布局的平衡
D.其不足之处是一切以重工业为核心而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但并没有忽视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旧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如果不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A、B两项表述正确;我国当时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这兼顾了原有的基础与地区平衡,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
答案:D
2.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内容的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基本特征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答案:C
3. 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年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了8.4%,食用植物油减少了47.6%,猪肉减少了80.6%。1959年全国农民由集体分配给的收入每人只有37.6元。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受到限制,不少地方取消了集贸市场,家庭收入进一步缩减。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与苏联搞好关系,取得外援
B.大力倡导、推动“大跃进”
C.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召开七千人大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史实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当时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农民收入下降,1961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时期,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进一步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答案:C
4. 下面是安徽省凤阳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6.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
凤阳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邓小平全面整顿的结果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农业科技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根据题干中的信息“1980~1982年”“安徽省凤阳县”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5.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
A.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B.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困难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段“1985年到1987年”。当时中国尚未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A项出现于建国初期;B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 《邓小平年谱》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决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决非偶然主要是指( )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解析: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D项的叙述不正确。B、C两项都从属于A项的内容。故选A。
答案:A
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明显错误;我国土地制度依然是集体所有制,C项说法错误;农民土地承包权并没有失去,D项说法也错误。
答案:A
8. 汽车工业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制造、能源等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起步较晚的中国汽车工业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图所示的国产汽车品牌分别出现于( )
图1 解放 图2 东风A.“一五”计划期间和全面建设时期
B.全面建设时期和“文革”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和改革开放以来
D.“一五”计划期间和“文革”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和生活常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加强比较分析的能力考查要求。“解放”这一汽车品牌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创建的,出现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风”这一汽车品牌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创建的,出现于“文革”时期。
答案:D
9.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为我国农民致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它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分田单干”指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离土不离乡”指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离土又离乡”指的是进城打工。
答案:C
10.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D.“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火热
解析:A项的八字方针是党中央在1960年提出来的,它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B、C、D均符合题意。
答案:A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②产品的分配形式 ③生产组织形式 ④城乡劳动力结构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故①不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12.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是(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
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解析:土地改革在1952年就完成了,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
答案:C
1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56
1957
1959
1961
1962
产量
19595
20000
17000
14705
16000
①“大跃进”运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 ③严重的自然灾害 ④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量下降主要发生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发展和自然灾害,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与其没有关联。
答案:A
14.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图。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工农业基础地位下降 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但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排除①。
答案:D
15. 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解析:EF段对应的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时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战争的进行中,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对伦敦承担海外利益义务的错误估计以及缺乏敌方的准确情报——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失败。林则徐深信,伦敦不会在鸦片贸易这样邪恶堕落且臭名昭著的事件上支持英国商人,但他却不理解,没有这种非法交易,英国人就无法在不承担巨额逆差的状况下进行正常贸易;他也不知道,扩张主义的维多利亚女王政府非常热衷于维护它的海外利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894年11月22日,我(田贝)与总督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够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有事做。”他们答称:“那些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只是威吓老百姓。”我于是说:“假如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能办到呢?我回答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方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人立即照办。
——《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当时林则徐“深信”“却不理解”和“也不知道”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战争期间统治者在策略上的共同之处及表现,并指出统治者对西方列强在认识上的变化。(12分)
答案:(1)由于长期受闭关锁国政策和“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致使统治者难以对世界局势作出准确的判断。(8分)
(2)共同之处:缺乏坚定的决战策略(或妥协退让)。(4分)表现:“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自然他们希望议和”。(4分)变化:从对西方列强一无所知到对西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仍抱有幻想的变化。(4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的宣誓仪式上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魏宏远主编《中国现代史》第207页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博古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提出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不提保卫中国而强调“保卫苏联”。认为“不推翻国民党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同时,他们还把中间力量看作是最危险的势力,排斥其他的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如把马占山指斥为“帝国主义最狡猾的奸细”,说蔡廷锴“狡猾不亚于蒋介石”。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第三版)》第188页
材料三:(一)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二)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分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请回答:
(1)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同点及其原因。(8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的依据是什么?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4分)
答案:(1)相同点:先解决国内问题,再抵抗日本侵略。(2分)
原因:没有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6分)
(2)不同: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3分)
观点:材料三是正确的;(1分)因为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救亡高潮掀起。(4分)
(3)依据:社会主要矛盾。(2分)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的。(1分)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