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B.1853年广东《顺德县志》载:“昔女布(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布至,女工几停其半。” C.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D.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拓展所及,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厂,必然之势也。” 解析:本题考查外国商品输入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属于中等难度题。根据题目中的要求“直接证据”,可知答案选B项。原来中国自己生产的土布在县市普遍销售,自从外国生产洋布输入中国后,中国的土布销售几乎失去了大半的份额,明显反映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瓦解。A项反映的是中国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顽强抵抗,C项与题目的要求不符,D项则不能体现题目中“直接证据”的信息。 答案:B 2. 1884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日本、印度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这说明(  ) A.中国开始出现以出口为目的的商品性农业 B.商品经济开始延伸到农村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农业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演变,属于中等难度题。通过分析题目材料的含义可知,材料中曾国荃认为由于日本、印度茶叶产量的增加,加上他们的价格较低,使从事经营中国茶叶的商人的利润受损,导致皖南的茶农生计困难。然后比较各个选项,答案选D项,因为外国茶叶影响到中国茶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充分说明了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B两项早在鸦片战争后即已出现,C项说法错误。 答案:D 3. 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德国、日本经济侵略的竞争 C.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 D.洋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这时正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同外国轮船公司展开竞争,故选D项。 答案:D 4. 下表是关于民国时期各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商品值比重的变化情况 项目 1920年 1936年  机器制造品 9.6% 16.5%  手工制造品 32.2% 25.5%  农产品 45.4% 45.9%  进口洋货 12.8% 12.1%  它说明了当时中国(  ) ①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 ②国民经济比例较合理 ③工业化的进程有所发展 ④基本摆脱外国经济侵略 A.①②      B.①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数据材料的能力。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手工制造品和农产品仍占绝对优势,说明中国仍旧是落后的农业国;机器制造品所占比重较少,说明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不合理;但机器制造品比重增加和进口洋货比重下降说明中国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整个中国近代一直处于外国经济侵略之下。故B项正确。 答案:B 5. 下面为某学生的作品《一棵树的自述》,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四幅图所反映的时间阶段分别是(  )  A.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 ③20世纪50年代 ④21世纪初 B.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 ②19世纪末 ③20世纪20年代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 C.①19世纪末 ②20世纪30年代 ③20世纪中期 ④20世纪末 D.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20世纪初 ③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 ④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分析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图①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图②是指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图③是指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借抗日的名义而实行“统制经济”的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处境艰难;图④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出卖主权、野蛮掠夺和发动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大量倒闭破产。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6. (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切障碍 B.“一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已相当高 D.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并没有为其发展扫除一切障碍,A、D错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C错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选B。 答案:B 7. 史载:1914—1921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造成如此丰厚利润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群众性的抵制日货运动 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解析:本题中的史实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 答案:D 8.下面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组织架构关系图,图片未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它是股份制的民用企业 B.它的运作模式是官督商办 C.它的经营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之一 D.它的主要资本来自民营企业家 解析:从图中的官董、股东、商董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是股份制企业,由于监督者是官方庇护人,故运作模式是官督商办,A、B两项正确。中国近代工业化一开始是在封建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C项正确。D项图片反映不出,且轮船招商局资本主要由清政府投资。 答案:D 9.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白手起家,创业艰难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D.商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答案:C 10. 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 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 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解析:本题属于表格型选择题,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表格中中国进口的生活品和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所占比重比较大,可以看出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答案:B 11.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的推动力是(  ) A.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民国政府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 解析:从材料中“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可以得出是出于爱国。 答案:A 12. 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 A.《马关条约》及协商关税条款 B.《马关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C.《南京条约》及“利益均沾”原则 D.《南京条约》及“最惠国待遇”条款 解析:该题反映的是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的情况。特别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规定可以在中国设厂,同时各国根据“利益均沾”原则也可以享有,这样就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B 13. )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短暂的因素是(  ) ①一战的结束 ②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③工业结构不合理 ④清政府的压制政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是由内部和外部原因造成的。内部原因是②③,外部原因是①。④表述不正确,当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 答案:C 14.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提供的下列数据主要说明了(  ) 时间 华资工厂 华资资本 工人  1913年 1698家 330824000元 370717名  1920年 1759家 500620000元 557622名  A.华资工厂数量增加 B.华资资本数量增加 C.华资企业中工人数量增加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属于表格型选择题。表格反映的是工厂、资本和工人在迅速增加。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A、B、C只是表面现象。 答案:D 15.阅读“东北地区重要工业产量及关内比较表”(1943年),表中的数据对比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品种 生产量(单位:千吨) 百分比(%)   关内 东北 关内 东北  煤 25935 25398 50.5 49.5  生铁 239 1702 12.3 87.7  钢铁 39 519 7 93  水泥 774 1503 34 66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日益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的态势 D.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解析:抓住时间“1943年”,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日本对东北的掠夺性开发。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24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 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6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属于学科内综合试题。第(1)问从题目中的“民国初期”入手,结合当时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等知识回答。第(2)问1927—1937年,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联系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可以概括“民族工业发展态势”。结合大危机时西方列强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等知识,回忆中国国内的经济措施、反帝爱国运动等知识回答“影响”。第(3)问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可知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联系当时国内局势、经济状况分析“境地”及“原因”。 答案:(1)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态势: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原因: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处于困境。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评析:本题以文字信息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将文字信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考虑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回答。如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国际因素有列强转嫁危机,疯狂倾销商品等;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国内因素有社会环境、政治活动等。解答时注意直奔主题,勿离题太远。 1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1733年,荷兰人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 “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10分) 材料二: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年代类别 植茶面积 (万亩) 产量 (万担) 内销 (万担) 外销 (万担)  1832~1837 平均 521 260.5 200 60.5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三:据上海商会记载,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2)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4分) 答案:(1)影响: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也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茶叶贸易的冲突,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导火线。 (2)趋势:19世纪30~80年代,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增长。19世纪90年代后,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回落。 增长原因: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回落原因:国际市场上印度茶的竞争;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