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 1. 1953年,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在参加新中国举行的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地方,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普选产生 C.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根据题干提示的时间可排除A项,这种普遍的民主选举正是在《共同纲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答案:B 2.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最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要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算有了保障。”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辽朝的“蕃汉分治”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史实分析史料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答案:D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材料中“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反映了法制遭到破坏,而“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又反映出民主机构受到摧残。 答案:D 4.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因病于2009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官方表示,阿沛·阿旺晋美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下列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阿沛·阿旺晋美无关的是(  )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隐性考查了西藏的解放和发展这一2011年《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由题干中阿沛·阿旺晋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和是“藏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可判断,他与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一国两制”用于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与阿沛·阿旺晋美的生平无关。故选A。 答案:A 5.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我国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在“中国”,①错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错误;由“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由我国特殊历史情况决定的,③正确;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不是“区域自治政策”,④错误。 答案:D 6. 对下图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结束了“文革”后的徘徊局面 D.是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关键信息“高考一九七七”可知,图片蕴含的信息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这是纠正教育领域“左”倾错误的重大举措。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束了“文革”后徘徊局面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于1978年。故选A。 答案:A 7.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情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答案:C 8. 1972年尼克松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结束了中美对峙状态 B.促进了中美的经济贸易 C.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D.开始了中美的军事合作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对峙状态,故尼克松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 答案:A 9.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的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与新中国相敌对,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由“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可知,A说法正确;20世纪60年代起,中苏关系恶化,由“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可知,C说法正确;由“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可知,D说法正确。 答案:B 10.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解析:材料所展示的中国外交活动,是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它表明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故丙、丁说法正确。 答案:D 11.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原因是(  ) A.我国的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是2010年《考试大纲》中重点考核的能力之一。“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史实不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2. 下图是海协会2009年4月21日公布的会徽。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促进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的宗旨 ②说明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已经开始 ③表达了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平等协商的共同愿望 ④包含了中华文化中“和谐”、“圆融”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①③④均符合题意,②说法不正确,因为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早已开始,故选D项。 答案:D 13.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尼克松作出这种预测是基于(  ) A.苏联和东欧国家支持中国 B.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 D.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解析: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迅速崛起。 答案:B 14.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收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解析: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A项;中美建交是1979年,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排除C项。 答案:D 15. 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与多方交涉,美国政府还是于2010年1月29日宣布了价值64亿美元的五项对台军售计划。美国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违反了《中美联合公报》 B.影响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C.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与长远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美国的做法影响的只是中美关系与中国两岸关系,并不会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先后提出的 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石 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石 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石 1050万~1200万吨  材料二: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6分) (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10分)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史实,这一阶段党的探索既有成功又有失误,必须结合史实加以区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答案:(1)材料一中“1956年1月”的数据反映出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4分) (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出现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希望借此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6分) (3)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1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一些民族地方上层的反动分裂分子,则往往利用这些矛盾和冲突制造分裂祖国的阴谋……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申了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重新解释的民族主义,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对外消极抗战,妥协投降,对内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1941年,在回民聚居较多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和三边分区的定边县建立了回民自治村,在三边分区的城川建立了蒙民自治区。 ——杨策、彭武麟《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民族关系述论》 材料二:我们新中国就是要帮助各民族发展,这就必须实行一个根本性的措施,就是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我们中国各民族共同的问题。汉族也要经过改革才能够发展。我们所说的社会改革,最根本的东西是经济改革。——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如何帮助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改革的。(8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6分) 答案:(1)各民族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争取民族平等,反对国民党的民族压迫;出现了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型民族关系。(6分) (2)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8分) (3)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和分裂;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6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