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B.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 C.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D.促使农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解析:选A。通过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2.(2012·金华模拟)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D。核心信息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和认识。①②③是对其性质、意义的理解,都是正确的。④对其性质的理解是错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改变了生产经营权,而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不正确。 4.由右图“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可知(  )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了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读图释文的能力。由产业投资结构图可知:上海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最大,只有B项能表明这一经济发展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项。 5.下面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  )  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都改变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③④ 解析:选C。两幅图片反映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解析:选C。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本题中集体农业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正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故选C项。A、B两项的实施使集体农业形成,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7.阅读下列两幅图并比较分析,现代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相同之处是(  )  A.开放前提都是统一的中国 B.开放目的都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C.开放地域都从沿海开始 D.开放结果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异同的能力。图一与图二都以沿海为主体,故只能选C项。 8.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吸取了“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B.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解析:选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没有实事求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出现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9.“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当时“国内外发展大局”应该包括(  ) ①世界和平力量增强,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 ②美苏结束“冷战”状态,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尽快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美苏结束“冷战”状态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不符合材料时间,故排除含②选项。 10.(2012·湖州模拟)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中国新时期的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和崛起。其中①处的流行语是对其余九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概括,它应该是(  ) A.西部开发 B.市场经济 C.改革开放 D.大国崛起 解析:选C。注意“决定性影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其他流行语也就不会出现了。 11.《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新材料的理解能力。用排除法,②明显错误,应排除带②的选项,答案B。 12.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解析:选A。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二、非选择题 13.(2012·舟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2: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料料3: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2)依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解析:第(1)问意义从“第一个”的角度入手。第(2)问可从政策,体制创新等角度说明平稳过渡的条件;影响可以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说明。第(3)问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说明即可。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2: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3: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三方面的变化。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那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根本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能从宏观的国内外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措施去把握相关的知识点。还应该把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 答案:(1)政治背景:“文革”结束。经济背景: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改善。文化背景:政治思想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2)经营方式:从集体经营到分户经营。分配方式:从平均主义到按劳分配。管理机构:从人民公社到乡、镇政府,从生产大队到村民委员会。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积极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