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咨文中说:“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这里,美国对“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 )
A.罗斯福新政 B.新经济政策
C.“冷战”政策 D.“孤立主义”
3. 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 )
A.北约、华约成立 B.两个德国分立
C.抗美援朝 D.古巴导弹危机
4.(2012届广东肇庆高三统考文综)“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为避免危机,美国( )
A.出台“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 D.发动朝鲜战争
5.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谈到美苏对抗时说:“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意识形态的不同 B.经济水平的差距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国家利益的冲突
6.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
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
7.张旭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他们提到“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们的研究课题应该是( )
A.亚非拉国家的联盟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两极格局的瓦解
8.《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9. 1951年的一天,丘吉尔最后一次致信斯大林:“我已重掌政府,请允许我用一个词来回复您于1945年8月发自柏林的最后一封电报——您好!”第三天,苏联驻英使馆便接到来自斯大林手书的急电“感谢问候!斯大林”。此情形的背景是( )
A.经济危机的发生
B.“二战”的结束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冷战”的兴起
10. 2010年11月23日,韩国西部延坪岛海域于14时30分左右遭受来自朝鲜方面的炮击,韩国军队进行了回击(右图)。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战”后,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主要是由于( )
A.日内瓦会议协议的通过 B.美苏两国的分区占领
C.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D.美苏“冷战”的进行
11.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12.(2012届广东汕头聿怀中学高三文综测试)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C.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 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
(2)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3)根据材料三,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
1.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另一场战争”指的是“冷战”,即美苏之间的对抗,由于美苏之间的对抗,“世界不得不重建”。“二战”后美苏由战时联合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故此题应该选择D项。
2.C 解析:本题根据时间和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后美国推行的“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表明对这个国家进行分区占领,并且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应属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4.B 解析:战后欧洲实力大为削弱,为了增强西欧遏制苏联,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美国实施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5.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语“根本的不对称性”,应该理解为苏联和美国的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正是这种差距最终导致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失败,最终走向解体。
6.B 解析:“杜鲁门主义”、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成立北约都是美国对苏“冷战”在不同方面的措施,而朝鲜战争是“热战”,故B项最符合。
7.B 解析:综合题干中的三项内容可知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注意排除干扰项A项,亚非拉国家并没有结成联盟。
8.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欧洲崛起,中国已经强大,这充分说明欧洲、中国在世界上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力量,故选C项。
9.D 解析:解题关键是题干中的限定时间“1951年后的一天”,当时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二战”的结束是在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在1944年,故答案为D项,当时美苏间的“冷战”全面展开。
10.D 解析: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扶植李承晚在南方建立了大韩民国,苏联就扶植了在中国东北和日本人打游击的金正日在北方成立了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朝鲜战争后南北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就此朝鲜半岛正式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
11.B 解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答案为B项。
12.A 解析:欧洲在“二战”后走向联合,除了为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得生存外,还希望能发展自身,以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A项最符合。
13.(1)核心思想: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2)重大影响:欧洲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欧洲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14.(1)苏联。“冷战”政策。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
(3)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