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但后来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天下为公”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 B.启 C.商 D.汤 2.(2012·南京学业水平检测)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3.(2012·马鞍山模拟)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类似 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4.(2012·合肥模拟)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度 5.公元前651年,齐国国君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在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这件史实不能说明(  ) A.当时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 B.当时宗法原则受到破坏 C.需要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D.要求妻妾平等维护家庭秩序 6.(2012·浙江五校模拟)据史料记载,上海青帮著名人物杜月笙发迹后请杨度为自己修家谱,最终杨度选择了杜甫为其先祖。这一记载体现出家谱(  ) A.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 B.有传承先辈精神和鼓励后人的目的 C.是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重要信息 D.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7.(2012·长沙学业水平检测)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的“百姓”,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8.《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9.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10.(2012·龙岩模拟)“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右)”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①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2·济宁调研)宗法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包括(  ) A.家谱 B.宗祠 C.族规 D.授土 12.(2012·南京模拟)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荀子》记载西周初年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所占比例图   材料二 右图为宜侯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具、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 (2)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后世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为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浅论中国古代妇女再婚问题的演变》 材料二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据《吕氏春秋·当务》整理 材料三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周礼对元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周太史伯阳发出“周亡矣”感叹的原因。 详解答案 1【解析】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答案】 B 2【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君主把自己的名字用天干来命名,体现出君主特殊地位和神化色彩。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3【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答案】 B 4【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史纲(上古篇)》”“武王”“周公”等信息,可知是指西周时期。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即“封邦建国”,这体现的是分封制。 【答案】 C 5【解析】 齐桓公作为诸侯能大会诸侯,说明当时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所以社会存在重大变革,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内容属于宗法制的内容,齐桓公特别进行了规范,说明当时存在宗法制受到破坏的现象,所以B、C两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长子是嫡子,妾所生的儿子是庶子,没有继承权,所以不可能要求妻妾平等,故D项错误。 【答案】 D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修家谱体现了重视血缘关系,可见深受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答案】 D 7【解析】 抓住题目所给的时间“春秋以前”,早期政治制度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与“宗法制”相适应,所以应主要指贵族。 【答案】 A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反映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答案】 B 9【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要求不相符。 【答案】 C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西周时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①错误;由“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看不出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错误。 【答案】 C 11【解析】 依据宗法制的概念分析,A、B、C三项符合宗法制的规定,“授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 【答案】 D 12【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材料中“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材料重在说明宗法制实施的目的是维护政权。 【答案】 D 13【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读图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内容来概括。第(2)问立足分封制的局限性来回答。 【答案】 (1)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内容主要是土地和人民。 (2)不可以。在分封制下,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严重威胁中央。因此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14【答案】 (1)制度:宗法制。目的:维护分封制。 (2)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3)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伯阳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