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最能直接体现这一规定的是(  ) ①以北京为首都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注意关键词“最能直接体现”。五星红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其间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宋庆龄是民主人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与副主席的构成也直接体现了政权的性质 。 【答案】 D 2.(2012·长沙模拟)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 “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 B 3.(2012·乌鲁木齐学业水平检测)下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该图是开国大典时的场景,故选B项。 【答案】 B 4.(2012·唐山高一检测)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体现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的信息可解读为“要团结其他党派”,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故选B项。 【答案】 B 5.(2011·河南学业水平测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意味着(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全国政协及《共同纲领》代行全国人大及宪法的职能终止 C.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诞生 D.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完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职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职能结束。 【答案】 B 6.(2012·中山学业水平检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  ) A.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1954年,中国还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法律体系尚不完备;D项与《共同纲领》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宗法分封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D 8.(2012·厦门模拟)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新中国(  ) 姓 名 毛 泽 东 朱 德 刘 少 奇 宋 庆 龄 李 济 深 张 澜 高 岗  政 党 中 共 中 共 民 革 民 革 民 盟 民 盟 中 共  A.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表不难看出副主席有多人都是民主党派,说明新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项是对这一制度最准确的表述。 【答案】 B 9.(2012·嘉兴高一检测)下图是《浙江人大》杂志封面,封面人物是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一名畲族妇女。该图本质上反映了(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治县”“本质上”等信息,反映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答案】 D 10.(2012·安徽望江期末)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新著《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这里的“中国没有……陷入……争斗的局面”和“一党体制”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 注意归纳材料的中心。从材料“一党体制”等信息来看,约翰·奈斯比特评论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而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是政党制度,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  ) A.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B.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共同繁荣 C.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D.在国家领导下,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调动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D 12.(201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1954年宪法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④政协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2·安徽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陈红太谈我国60年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什么重大实践活动?其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案】 (1)政治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践活动: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 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2)成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各民族一律平等;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述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了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