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选择题 1.(2012·山东省凤城中学期中)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文件 B.标志着我国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C.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使两岸敌对关系冰释雪融 【解析】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其中首次提出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这标志着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故B项符合史实;A 项错在唯一;“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于80年代初提出的,故C项错;当时两岸关系仅仅是走向缓和,但不能说是冰释雪融,故D项错。 【答案】 B 2.(2012·长沙高一检测)2010年4月6日,应台北市长郝龙斌邀请,上海市长韩正率团对台湾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这是两岸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体现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维护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江泽民 B.邓小平 C.胡耀邦 D.叶剑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 B 3.“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中国”是其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但非完全自治,对外不能行使外交权,即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故选B项。 【答案】 B 4.(2012·湖南师大附中期末)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解析】 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以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答案】 D 5.(2011·新疆学业水平测试)“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是(  ) A.“九二共识” B.两岸实现“三通”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由题干中的“成功实践”出发,便可知选D项。A、B两项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但并未成功解决台湾问题;C项与“一国两制”构想无关。 【答案】 D 6.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因素是(  ) A.“一国两制”构想 B.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D.中英、中葡双方努力的结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为关键因素,C、D两项也是回归的因素,但都不是根本因素。正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为实现港澳回归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也对港、澳同胞产生了强大吸引力,故选B项。 【答案】 B 7.(2012·黄山期末)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解析】 从材料看,一是时间为1987年,二是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正是这场返乡运动迫使台湾当局采取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返回大陆探亲,从此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8.(2012·安徽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有(  )  ①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②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 ③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④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通航实现,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但因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因而通航一事并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可排除③,故选B项。 【答案】 B 9.(2012·扬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两岸同意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台湾当局并未承认“一国两制”,因为该制度下的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 10.(2012·广州学业水平检测)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强调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荣辱与共 B.一个中国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 【答案】 B 11. (2012·忻州期末)“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  )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解析】 注意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振兴中华同尽责”,这体现了海外华人愿意与两岸同胞一起为振兴中华、实现统一贡献力量,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12.(2012·枣庄模拟)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马英九的当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④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①④正确。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体现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②正确。马英九的当选并不能说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与陈水扁的分裂行径相比,马英九当选后对大陆的态度,使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与发展,促进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故排除③。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香港回归前夕,一般市民对中国的香港政策还是有一点担心。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香港人的信心。即使是英美政府,亦对中国的表现表示满意,他们只能挑剔一下香港的选举制度尚未算十分民主。本来香港市民对解放军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怀有戒心的,但驻港解放军严格的纪律改变了港人的印象。 请回答: (1)香港市民担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不干预”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此政策是什么政策? (3)从英美挑剔香港的选举制度问题里,能反映出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一种惯用伎俩?你认为英美“关心”香港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担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受到影响。 (2)“一国两制”。 (3)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英美在香港存在较大利益。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l/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明白,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 材料四 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以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 【解析】 第(1)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到答案;显然是由战争到和平,这本身也说明统一祖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第(2)问一方面注意时间,另一方面注意总结史实。第(3)、(4)问可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回答,自然也会从中得出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能证明“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答案】 (1)变化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说明:由主张武力解放台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主要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