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 2.下面是四川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副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解析:B 关键信息是“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生产积极性提高,但并未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时间上不符,所以B项正确。 3.1984年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国有企业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能够体现这一改革原则的措施应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C.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D.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C两项属农村改革的措施。D项对外开放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建立,其实质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4.下图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1978年至2002年中国所有制结构及比重的变化,能够判断①②③的内容正确。但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完成,在图表中并不能得到反映,实际上国有企业改革到现在仍在进一步探索。 5.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证券、股市”等在传统观点看来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但题干否认这种观点,故D项正确。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十五大上确立了(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是“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非选择题 7.(2011年无锡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粮食总产 量(万吨) 棉花总产 量(万吨) 比上一年增长(%) 上缴农业税 (亿元)     粮食 棉花   1950 13 213 69.2 16.7 55.9 19.1  1951 14 369 103.1 8.7 49 21.69  1952 16 390 130.4 14.1 26.5 27.03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 (3)材料三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重大变革?简要说明这一变革实行的历史意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表格可以看出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原因从新中国建立、土地改革以及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来回答。第(2)问观察图片可以看出1960年是一个分界点,发展有波折。因此要分阶段分析。原因根据不同阶段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措施来思考回答。第(3)问阅读材料三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 (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也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