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注: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卷Ⅱ的表格内,只交答题卷,卷Ⅰ保存好以备讲评用)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之。”这段材料反映了(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进期的群雄并立 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配)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  3、当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时,我们能够判断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 ) A、诸侯 B、县长 C、郡守 D、太尉 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5、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首要目标是( )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 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开办厂矿,掠夺资源和劳动力 6、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下列哪次战争中(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8、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9、台湾诗人丘逢甲几乎用血和泪写了一首28个字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该诗创作于( ) A、1885年 B、1896年 C、1901年 D、1915年 10、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 ) A、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D、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11、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2、中共一大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与国民党合作,建成立革命统一战线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3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共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 )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建立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14、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下列制度 中不属于新中国政治体系基本框架的是( ) A、一国两制 B、人民代表在会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的基本政策应是( ) A、使用武力解决 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C、早日实现“三通” D、承诺“不使用武力” 16、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机 为了缓和同苏联的关系 17、20世纪70个代,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有(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国际会际是(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9、下列哪个文明是以海洋为依托兴盛的( )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 C、埃及文明 D、古代中国 20、古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 ) A、罗马公民 B、西西里人民 C、地中海区域的人民 D、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21、《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了理解是( ) 国王与议会商讨大事成为一种制度 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2、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后重要原则( ) A、中央集权制 B、分权制衡 C、两党制 D、联邦制 2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 ④ 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4、、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运动 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是俄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5、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 ①“一超”指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多强”是指世界还有其他几个力量中心 ③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④“一超多强”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单独主宰世界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第Ⅰ卷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2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议会就是否同意政府对华战争的决议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一派主张对付中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一派对发动战争后,“对于封锁约1000或1000多英里海岸线的结果,表示某种怀疑”而加以反对。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以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侵略中国的政府对华政策。 1840年8月,义律率英舰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道光皇帝接到照会后,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等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9月,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继续办理中美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君主政体有什么不同?(2分)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政策是如何作出的?两者根本的区别在哪里?(3分) 材料二 2003年3月21日美国出兵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爆发。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总统布什出兵伊拉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布什出兵伊拉克需不需要征得国会同意,为什么?国会可以通过什么来影响布什出兵伊拉克?(3分) (4)对于布莱尔的行动,英国的内阁成员大体是赞同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如果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3分)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此而撤兵? (2分) 27、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以为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 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材料三 (新华网北京2005年3月4日电)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第四,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历史性握手: 请回答: 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施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发展成何种构想?请你简述这个构想的内容。(4分) 从前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届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哪个立场?(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另一方面又以最大的诚意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为此,全国人大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了哪两部法律?(2分) 结合材料四图片,请你畅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4分) 28、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阅读下列表格 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比例 70.53 8.14 34.88 15.58 4.56  1993年 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比例 78.59 4.28 27.08 27.14 18.23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材料四 2005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中亚原苏联境内的乌克兰等国发生”颜色革命”,而俄罗斯则对此大为不满,美俄仍在暗中较劲。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为此,杜鲁门政府在欧洲采取了哪个措施?(2分) 材料二说明了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个重大事件?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请你试着结合材料二、四,探究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与格局是如何变化的?(4分) 29、今年举国上下都在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请你以“重走长征路”为题出一则墙报。(本题10分,字数在250字左右) 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卷(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C A B A C D B B A D D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A D B A D D B D B B    二、非选择题: 26.(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2分) (2)中国:皇帝在没有掌握全面充分情况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判断作出决策。英国:议会正反两种意见进行充分辩论,通过投票根据多数意见作出决策。(2分)两者根本的区别:人治与法治的区别。(1分) (3)不需要,因为美国的总统掌握了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权力。国会可以通过财政预算来制约布什出兵伊拉克。(3分) (4)赞同,因为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3分)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2分) 27、(1)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分) (2)一个中国。(2分) (3)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2005年《反国家分裂法》(2分) (4)(开放性题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名义和形式的“台独”及外国干涉;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努力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统一;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等等。(4分) 28、(1)“冷战”或遏制政策; 欧洲经济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2分) (2)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分) 形成了美、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格局,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分) (3)苏联解体。(1分) 根本原因:苏联自身的政治、经济困难积重难返。(2分) (4)变化: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全球;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多极力量崛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汲取教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4分) 29、(开放性题目)只要扣紧主题、中心明确、表达清晰、富有创意都可以给分。作答内容可以如下所示:长征时间、原因、军事挫折与胜利、遵义会议、胜利意义、对现实的教育意义等等。(10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