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2.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3. 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
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 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4. 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
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民族工业的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5.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有利于( )
A.经济危机的缓和 B.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6. 2010年5—10月,江苏沿江城市市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以有多种方式。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他们到上海要乘坐的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北洋海军的军舰
C.福州船政局的轮船 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7.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8. 下列历史事件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的有
①封建经济的瓦解——近代工业的产生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
③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罗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③
9. 文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也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应有( )
①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 右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1895—1913年
B.1914—1919年
C.1927—1937年
D.1945—1949年
11. 右图是我国近代清末宣统年间发行的股票。下列对其体现的有关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中国最早的股票,开风气之先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C.是当时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一种表现
D.中国金融证券业发达,大量企业上市
12. 昔时的《东北日报》有一篇报道:“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严重。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仅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就是粮食部长余鹏飞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下列关于这篇报道理解正确的是
A.该报道应发表于建国初期 B.所述情形与日本全面侵华有直接关系
C.该报可能是解放区出版物 D.反映了美国工业制成品大量涌入中国
13.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首届世博会上,英国商界人士越俎代庖,推出了一个“中国展馆”。这是为了( )
A.让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物产和资源 B.让封闭自守的中国人了解世界
C.获取商业利益而贿赂腐败的清政府 D.资助财政万分窘迫的清政府
14. 分析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年代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1942
161.7
21.5
1943
169.2
8.2
1944
222.9
49.8
1945
719.1
224.2
1946
650.9
187.7
1947
441.2
227.8
A.1942—194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B.1942—1945年中国外贸受抗日战争的影响
C.1945—1947年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
D.1942—1947年中国外贸一直处于贸易顺差
15. 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中国今日苟欲国强,必先致富。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丞之举”应是( )
A.鼓励发展工商业 B.引进外国资金技术
C.增强军事实力 D.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6.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对中国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这一改革( )
①防止了白银外流 ②稳定了金融市场 ③促进了物价回升 ④造成了通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 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希望学生以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为素材做一小论文,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材料。下列四位同学的研究方法最能客观反映大生纱厂历史的是
A.甲生想以纱厂的档案为主要材料,因为这最能反映当时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
B.乙生想利用该纱厂职工的回忆录,因为这是当事人留下的文字材料,最可信
C.丙生想访谈南通地区的老人,因为这些人目睹纱厂营运,所做的口述最翔实
D.丁生想以当时各种报刊杂志为主要材料,藉以了解并掌握该工厂的发展状况
18.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19.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织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一年之内,不准续添。”下列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该规定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此奏折应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快导致清政府出台该政策
D.该规定顺应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
20.(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二、非选择题
21.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3分)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1分)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分)
22.阅读中日纱厂纺制20支纱的每包成本比较表(1933年):
成 本
中国(元)
日本(元)
中国超过日本(元)
超过的%
工 资
动 力
机械修配
营 缮
消 耗 品
包 装
薪 金
职工保护费
运 输
营 业
捐税及利息
保 险
制造及营业杂费
10.50
5.50
1.80
0.40
1.70
1.50
1.20
0.20
0.20
2.50
15.00
0.20
3.00
5.80
4.80
0.60
0.40
0.50
1.20
0.60
0.50
0.20
2.00
2.70
0.10
1.00
4.70
0.70
1.20
—
1.20
0.30
0.60
-0.30
—
0.50
12.30
0.10
2.00
81
15
200
—
240
25
100
-60
—
25
446
100
200
总 成 本
43.70
20.40
23.30
114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请回答: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2分)
(2)193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2分)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申江”是黄浦江的别称,指上海;“鬼国”是指外来侵略者,具有贬义;“番舶来银百万计”说明运来大量的资金购买物品;
2.D??????
解析:考查史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李鸿章的意思是要富强就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而引进西方机器不如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而要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故他主张“专设一科取士”,即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选择D项。
3.C??????
解析:中国近代化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思想领域的思辨化和科学化。“江浙人摸钱”是指江浙人民善于经营,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突出的表现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
4.B??????5.D??????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题干“全盘之统制”分析,其特点是实行经济垄断,因此容易导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AC项中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不用于民用营运;B项北洋海军也在这一运动中建立起来,军舰也不可能用来营运。D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军事企业提供资金、原料等,结合题意出行最有可能的就是乘坐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7.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了解到,张謇认为民族企业发展迟缓主要原因是“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没有公司法、破产法等,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回答本题需要充分理解材料和题意。
8.C??????
解析:根据所学第③项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因果关系说法错误;第④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经济制度上的这一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④项说法错误。本题选①②项。
9.B??????
解析:注意“士大夫阶层”这个关键词,①③主角不属于士大夫阶层,②④的主角是士大夫,故选B。
10.D??????
解析:本题先需要分析各时间段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然后根据题意选出阻力大于发展动力的一项。根据所学,A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B项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许多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一时期因为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民族工业发展在1914—1919年迎来了难得的春天。C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D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的打击。据此本题选D项。
11.C??????1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所述史实的判断理解能力。从报道“去年”可判断A错误。材料的信息与日本有“直接关系”可排除B。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蒋区”“蒋匪”等信息中可知C符合题意。答案C。
13.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根据题干“1851年”信息分析,属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取得了对中国通商等权利,英国题干中的做法是一种使欧洲人了解中国的做法,BCD项说法错误。
1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了解到,ABC三项说法正确,A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一直艰难、曲折地发展。B项抗日战争期间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外贸出口值较低。C项抗战后1946年中美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并获得了在中国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的特权。D项从表格进出口总值可知说法错误,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进口总值远大于出口总值。
15.A??????
解析:分析材料欲强、致富,最先应做的是发展经济,本题选A项。完成本题需注意切合题意,根据题意来回答。
16.A??????
解析:1935的法币政策起到了主要是积极作用,①②③符合事实。法币的发行不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只有在滥发纸币的情况下才易造成通货膨胀。排除④,故选A。
17.A??????
解析: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本题最可信的是当时的档案文件。故选A。
18.A??????
解析:银价上涨,说明白银大量外流,故选A.。这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白银外流有因果关系。B选项错在“开始”两个字,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早在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时就开始了。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19.A??????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李鸿章奏请清政府限制官办和民办纺织业的规模。这一规定不利官办和民办纺织业的发展,本题选A项。B项与所学不符,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D项说法完全错误。
20.C??????
解析:夷指外国人,众夷来买茶说明A正确;茶在市场销售,说明D正确;“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说明B正确。C项材料无从体现。
二、非选择题
21.(1)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工业)产生并不断发展;结束封建专制制度,确立共和制度;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严重动摇,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答民主思想得到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亦可给分。)(3分)(2)洋务运动。(1分)(3)观点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答起积极作用亦可给分)(1分)经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2分)思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2分)??? 观点二: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答起消极影响亦可给分)(1分)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3分)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2分)??? 观点三: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1分)经济、思想方面任意两点积极意义。(2分)指导思想和材料观点或运动结局任意两点消极影响。(2分)
22.(1)捐税沉重,贷款利息高;生产耗费大;机械修配支出大;制造及销售杂费高;工资成本高。(任答两点两分)(2)有利:国家基本统一;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反帝爱国推动等适当赋分)(2分)(3)国家: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实现民族独立;减轻赋税,制订利于企业发展政策方针。(2分)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工人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先进技术。(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