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表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商 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
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笫二时期
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2.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皇室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C.国家权力的支持 D.生产不计成本
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5.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B.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D.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6.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7.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B.“敲响大跃进的战鼓”
C.“人民公社好”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8.以下是中共一些重要会议的内容:
①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就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⑤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其中这些内容与之对应的会议名称组合正确的是
A.①中共十五大③中共八大
B.②中共十四大③中共八大
C.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⑤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④中共十五大⑤中共十四大
9.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那么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是:
A.1877年 福建 B.1906年 北京 C.1877年 台湾 D.1906年 上海
10.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11.1976年10月24日上午10时,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大会。假如当时你正在北京学习,你想了解大会盛况的途径不包括
A.乘坐地铁直接赶往现场 B.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C.通过广播聆听现场盛况 D.翻阅报纸了解大会详情
12.1535年,一位英国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一批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阿拉伯商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B.英国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C.印第安人大量种植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13.狄更斯在他的《雾都孤儿》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当年的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河流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乌黑的河水连它们那粗大丑陋的样子也照不出来……,两岸的建筑物都非常龌龊,河上的船只黑黢黢的……”,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 B.出现了暄杂、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要禁止污水排放,保护环境
14.与下图中②对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图7
A.蒸汽机的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子技术的应用 D.网络技术的应用
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C.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
16.下列三幅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17.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以印第安人所崇拜的神鸟蓝鹰作为全国复兴总署的标志,他向公众严重警告:“不管个人还是团体,谁要是不尊重这‘神鸟’,后果自负”。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①国家干预企业生产②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③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④国家兴办公共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9.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20.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巴黎修建324.79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铁塔上有可能采用电灯照明技术 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及汽车 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 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2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与日本经济的什么特点密切相关( )
A.多市场,少政府 B.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D.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
23.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
A.英国的工业革命 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4.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26.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D.实现国家工业化
27.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8.《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29.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30.二战后初期出生的美国人Tom打算写一本自传,他可能利用的真实素材包括( )
①年轻时代曾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 ②曾以记者的身份报道过中美建交 ③中年曾承受过失业之苦,只能以失业保险金度日 ④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事业起家而成为美国著名富豪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1.“在1920年底,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 ?其依据是
A.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B.真的,新经济政策
C.假的,征收粮食税 D.真的,余粮收集制
32.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你认为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理由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
33.世界近现代史是各地区由彼此隔绝到连成一体的历史。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到当今的全球化,世界的整体化由广度向深度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16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构成是怎样的?(2分)与15世纪相比,这种看法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5、16世纪以来,人们 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2分)“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2分)
(3)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人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根据材料,请你对其做出全面评价。(4分)
材料三 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
(4)根据以上图片信息来说明你对:“‘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的理解?(4分)
材料四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定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定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5)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从中受益的主要国家是谁?(1分)
材料五 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1960年,全球五个最富国家和五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0倍,1990年达到60倍,如今则扩大到74倍。1999年,最富裕国家人均GDP(美国为30600美元)与最贫困国家人均GDP(埃塞俄比亚仅为100美元)之比竟高达300∶1。
(6 )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2分)据此,请你为我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在各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家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往往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7分)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2分)分别指出其成因?(4分)
材料三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2)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
材料四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为了永远地纠正他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材料四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及特点是什么?(2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阶段
主要总统
经济理论
主要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
至20世
纪60年
代末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①
充分就业
赤字财政
通货膨胀
高度繁荣(黄金时代)、财政赤字、高额国债、通货膨胀
20世纪
70年代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
②
20世纪
80年代
里根
③
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
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
经济回升;高赤字、高利率、高贸易逆差
20世纪
90年代
克林顿
/
④
新经济时代
(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填写:(4分)
材料六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5)材料六反映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2分)
材料七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6)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2分)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4分)
(7)上述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2 分)
邻水中学高2014级(高一下)第三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答 卷
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27分,共52分)
33.(1)根据材料一,16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构成是怎样的?(2分)与15世纪相比,这种看法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2分)“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2分)
(3)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人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根据材料,请你对其做出全面评价。(4分)
(4)根据以上图片信息来说明你对:“‘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的理解?(4分)
(5)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国家是谁?(5分)
(6)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2分)据此,请你为我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34.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2分)分别指出其成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
(3)材料四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及特点是什么?(2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填写:(4分)
① ②
③ ④
(5)材料六反映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2分)
(6)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2分)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4分)
(7)上述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2 分)
邻水中学高2014级(高一下)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5 CCDDB 6——10 BABCC 11——15 BDCBB
16——20 DDCBC 21——25 DC DAB 26——30 CCCCB
31—32 AC
二 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27分,共52分)
33(1)构成: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2分)
(2)、①“欧洲人的立场”(以欧洲为中心)(1分)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②合理性: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2分)
评价:①积极: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
②消极: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2分) (4)①以新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工具的为联系的纽带: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大大缩短了世界时空距离,让地球“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
②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欧美国家为了寻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及投资场所,以武力为后盾,将众多亚非拉的国家、地区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并将亚非拉卷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来,为其经济发展的附庸,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形成。由此,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
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4分)
(5)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4分)
受益国: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1分)
(6)影响:①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1分)②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等。(1分)
建议:①面对全球化趋势,趋利避害,抓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本国经济;②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合作双赢; ③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只要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34、(1)趋势:①1913——1920年呈下降趋势;②1920——1925年呈上升趋势(2分)
原因:①前者:战争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②后者: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即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4分)
(2)措施:①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②国家对受损失农民进行补偿;③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④ 对超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任3点即可,3分)
(3)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分)其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1分)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1分)
填写:①凯恩斯主义②“滞胀”③供给学派、货币学派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4分)
(5)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1分)
特征: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②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2分)
(6)突出特点:高地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分),
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1分);
措施:①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③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浦东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外开放格局;④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出4点即可)(4分)
(7) 同:发展手段大致相似(或都把市场微观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2分)
必修二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表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商 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
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笫二时期
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2.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皇室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C.国家权力的支持 D.生产不计成本
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形成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5.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B.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D.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6.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情况最准确的是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7.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B.“敲响大跃进的战鼓”
C.“人民公社好”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8.以下是中共一些重要会议的内容:
①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②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就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⑤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其中这些内容与之对应的会议名称组合正确的是
A.①中共十五大③中共八大
B.②中共十四大③中共八大
C.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⑤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④中共十五大⑤中共十四大
9.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那么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是:
A.1877年 福建 B.1906年 北京 C.1877年 台湾 D.1906年 上海
10.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11.1976年10月24日上午10时,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大会。假如当时你正在北京学习,你想了解大会盛况的途径不包括
A.乘坐地铁直接赶往现场 B.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
C.通过广播聆听现场盛况 D.翻阅报纸了解大会详情
12.1535年,一位英国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一批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阿拉伯商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B.英国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C.印第安人大量种植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13.狄更斯在他的《雾都孤儿》中曾经这样描述过当年的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河流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乌黑的河水连它们那粗大丑陋的样子也照不出来……,两岸的建筑物都非常龌龊,河上的船只黑黢黢的……”,由此可见
A.煤炭已成为当时主要动力能源 B.出现了暄杂、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C.工业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 D.要禁止污水排放,保护环境
14.与下图中②对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图7
A.蒸汽机的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子技术的应用 D.网络技术的应用
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C.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
16.下列三幅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
B.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17.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以印第安人所崇拜的神鸟蓝鹰作为全国复兴总署的标志,他向公众严重警告:“不管个人还是团体,谁要是不尊重这‘神鸟’,后果自负”。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①国家干预企业生产②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③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④国家兴办公共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9.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20.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巴黎修建324.79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铁塔上有可能采用电灯照明技术 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及汽车 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 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22.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与日本经济的什么特点密切相关( )
A.多市场,少政府 B.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D.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
23.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
A.英国的工业革命 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4.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26.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D.实现国家工业化
27.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28.《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29.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30.二战后初期出生的美国人Tom打算写一本自传,他可能利用的真实素材包括( )
①年轻时代曾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 ②曾以记者的身份报道过中美建交 ③中年曾承受过失业之苦,只能以失业保险金度日 ④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事业起家而成为美国著名富豪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1.“在1920年底,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 ?其依据是
A.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B.真的,新经济政策
C.假的,征收粮食税 D.真的,余粮收集制
32.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你认为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理由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
33.世界近现代史是各地区由彼此隔绝到连成一体的历史。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到当今的全球化,世界的整体化由广度向深度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16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构成是怎样的?(2分)与15世纪相比,这种看法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5、16世纪以来,人们 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2分)“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2分)
(3)对“哥伦布发现美洲”,人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根据材料,请你对其做出全面评价。(4分)
材料三 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
(4)根据以上图片信息来说明你对:“‘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的理解?(4分)
材料四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定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定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5)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从中受益的主要国家是谁?(1分)
材料五 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1960年,全球五个最富国家和五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0倍,1990年达到60倍,如今则扩大到74倍。1999年,最富裕国家人均GDP(美国为30600美元)与最贫困国家人均GDP(埃塞俄比亚仅为100美元)之比竟高达300∶1。
(6 )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2分)据此,请你为我国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在各国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家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往往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7分)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
4.519
7.247
94.7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100
13.8
75.5
108.1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2分)分别指出其成因?(4分)
材料三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2)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
材料四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为了永远地纠正他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材料四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及特点是什么?(2分)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
阶段
主要总统
经济理论
主要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
至20世
纪60年
代末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
约翰逊
①
充分就业
赤字财政
通货膨胀
高度繁荣(黄金时代)、财政赤字、高额国债、通货膨胀
20世纪
70年代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
②
20世纪
80年代
里根
③
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
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
经济回升;高赤字、高利率、高贸易逆差
20世纪
90年代
克林顿
/
④
新经济时代
(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填写:(4分)
材料六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5)材料六反映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2分)
材料七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6)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及后来僵化的主要原因。(2分)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4分)
(7)上述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2 分)
答案
1——5 CCDDB 6——10 BABCC 11——15 BDCBB
16——20 DDCBC 21——25 DC DAB 26——30 CCCCB
31—32 AC
二 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27分,共52分)
33(1)构成: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2分)
(2)、①“欧洲人的立场”(以欧洲为中心)(1分)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②合理性: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2分)
评价:①积极: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
②消极: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2分) (4)①以新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工具的为联系的纽带: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大大缩短了世界时空距离,让地球“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
②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欧美国家为了寻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及投资场所,以武力为后盾,将众多亚非拉的国家、地区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并将亚非拉卷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来,为其经济发展的附庸,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形成。由此,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为一体。
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4分)
(5)表现: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4分)
受益国: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1分)
(6)影响:①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1分)②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等。(1分)
建议:①面对全球化趋势,趋利避害,抓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本国经济;②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合作双赢; ③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只要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34、(1)趋势:①1913——1920年呈下降趋势;②1920——1925年呈上升趋势(2分)
原因:①前者:战争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②后者: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即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4分)
(2)措施:①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②国家对受损失农民进行补偿;③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④ 对超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任3点即可,3分)
(3)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分)其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1分)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1分)
填写:①凯恩斯主义②“滞胀”③供给学派、货币学派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4分)
(5)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1分)
特征: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②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2分)
(6)突出特点:高地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分),
主要原因: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有效的改革(1分);
措施:①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③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浦东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外开放格局;④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出4点即可)(4分)
(7) 同:发展手段大致相似(或都把市场微观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