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史实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金田起义是洪秀全领导的广东桂平县武装起义
B.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C.其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
D.天京事变直接导致太平天国北伐军全军覆没
解析:选C。A项中的“广东”应是“广西”;B项中“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是在太平军攻克永安后,尚未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北伐失利早于天京事变的发生,D项也不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
2.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在武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关键词“民间流传”、“到山麓”、“妹莫忧”、“跟随天军去打仗”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项表述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3.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
解析:选D。太平天国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天下人人均有田可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太平天国女官是男女平等的体现,太平天国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所以A、C均是前期太平天国大同社会的民主实践。《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所以排除B。D选项中天王洪秀全的玉玺,是封建思想的体现,所以答案为D。
4.(2012·常德模拟)《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两者相互矛盾。
5.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体制已经有所认识。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解析:选D。学生错选是因为对近代经济制度理解不到位或对材料解读不正确。A、B均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C反映了太平天国等级森严,与题意不符,可排除;D说的是保险制度,属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
6.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他们俩不但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这段文字不能说明的是( )
①多数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 ②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 ③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④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要分析表面现象,防止“以偏赅全”,误认为多数农民参加运动是被迫的,同时要注意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选B。中国的专制帝制从秦始皇建立,一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建立,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本题选B。
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解析:选B。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制定的,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公布。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为行使立法权的机关,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委员;临时大总统和内阁为行政机关;法院是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启蒙思想家康德“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
B.关于参议院、总统、国务委员、法院的规定体现孟德斯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C.《临时约法》的制定从一开始就是为限制袁世凯有可能的独裁专制甚至复辟行为
D.《临时约法》在一定程度上仿照了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是卢梭而非康德的观点,故A项不符合史实。
10.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解析:选B。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临时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耕者有其田”是针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提出的,与“揖美追欧”无关。
12.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国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①清政府已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经结束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 ④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去一满洲之专制”表明①正确;“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表明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②③④正确。故答案是D。
二、非选择题
13.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2: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依据材料1,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2,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对史料运用的把握。
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
(3)从横向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1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2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14.从古至今,贫富不均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材料2: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3: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的。——(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4: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1)儒家针对材料1中的社会现象,为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2)材料2设想的理想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的观点。(4)孙中山为解决材料4中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如何评价该思想?
解析:第(1)问,贫富不均的问题是自古以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儒家针对该社会现象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体察民情,宽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第(2)问,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角度分析可知,材料2设想的理想大同社会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回答第(3)问时,要明确社会发展与社会问题是并存的,工业社会的进步不能代替统治者解决社会问题。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提出“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体察民情,宽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不能。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和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3)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显著对立;亚当·斯密为工业资产阶级服务,把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现象看做必然的社会现象,这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4)孙中山提出进行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评价:孙中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封建剥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孙中山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既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更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点此下载】